稗(学名: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是.禾本科、稗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秆高可达50厘米,光滑无毛,叶片扁平,线形,无毛,边缘粗糙。圆锥花序直立,近尖塔形,分枝斜上举,小穗卵形,第一颖三角形,第二颖与小穗等长,花通常中性,其外稃草质,第二外稃椭圆形,成熟后变硬,边缘内卷,夏秋季开花结果。
分布几遍中国全境,世界温暖地区均有分布;多生于沼泽地、沟边及水稻田中。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基本信息
一年生。秆高50-150厘米,光滑无毛,基部倾斜或膝曲。
叶鞘疏松裹秆,平滑无毛, 稗 下部者长于而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缺;叶片扁平,线形,长10-40厘米,宽5-20毫米,无毛,边缘粗糙。圆锥花序直立,近尖塔形,长6-20厘米;主轴具棱,粗糙或具疣基长刺毛;分枝斜上举或贴向主轴,有时再分小枝;穗轴粗糙或生疣基长刺毛;小穗卵形,长3-4毫米,脉上密被疣基刺毛,具短柄或近无柄,密集在穗轴的一侧;第一颖三角形,长为小穗的1/3-1/2,具3-5脉,脉上具疣基毛,基部包卷小穗,先端尖;第二颖与小穗等长,先端渐尖或具小尖头,具5脉,脉上具疣基毛。
第一小花通常中性,其外稃草质,上部具7脉,脉上具疣基刺毛,顶端延伸成一粗壮的芒,芒长0.5-1.5(-3)厘米,内稃薄膜质,狭窄,具2脊;第二外稃椭圆形,平滑,光亮,成熟后变硬,顶端具小尖头,尖头上有一圈细毛,边缘内卷,包着同质的内稃,但内稃顶端露出。染色体2n=36(Brown,1948;Hubb.,1954;Gould, 1966) , 36, 54 (Yabuno, 1956) , 36, 54, 72 (Gould, 1958) , 48 (Singh, Godiard, 1960) , 54 (Niner, 1952; Platzer, 1962: Chen et Hsu, 1964) 。花果期夏秋季。
小旱稗(拟)(变种)
该种与稗区别为植株高20-40厘米;叶片宽2-5毫米。圆锥花序较狭窄而细弱;小穗长7.5-3毫米,常带紫色,脉上无疣基毛,但疏被硬刺毛,无芒或具短芒。
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台湾、广东、广西及云南;多生于沟边或草地上。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短芒稗(变种)(海南植物志)
该种与稗主要区别为植株高30-70厘米;叶片长8-15厘米,宽4-6毫米。圆锥花序较狭窄,长8-10厘米;小穗卵形,绿色,长约3毫米,脉上疏被短硬毛,顶端具小尖头或具短芒,芒长通常不超过0.5厘米。
分布于中国台湾、广东;生于草地上。广布于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和热带非洲地区。
细叶旱稗(变种)(台湾的禾草)
该种与稗主要区别为植株高20-70厘米,基部带紫色;叶片宽4-10毫米;小穗长2.5-3毫米,无芒或具极短芒,脉上具疣基毛或刺毛。
分布于中国河北、安徽、江苏、湖北、台湾、贵州、广西及云南;多生于路边草丛中。日本琉球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西来稗(变种)(禾本科图说) 子(江苏)
主要特征为秆高50-75厘米;叶片长5-20毫米,宽4-12毫米;圆锥花序直立,长11-19厘米,分枝上不再分枝;小穗卵状椭圆形,长3-4毫米,顶端具小尖头而无芒,脉上无疣基毛,但疏生硬刺毛。
分布于中国华北、华东、西北、华南及西南各省区;多生于水边或稻田中。美洲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墨西哥。
无芒稗(变种)(禾本科图说)
主要特征为秆高50-120厘米,直立,粗壮;叶片长20-30厘米,宽6-12毫米。圆锥花序直立,长10-20厘米,分枝斜上举而开展,常再分枝;小穗卵状椭圆形,长约3毫米,无芒或具极短芒,芒长常不超过0.5毫米,脉上被疣基硬毛。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及华南等省区;多生于水边或路边草地上。分布全世界温暖地区。模式标本采自北美。
稗 多生于沼泽地、沟边及水稻田中。
下限海拔为5米,上限海拔为3000米。发芽温度在10-35℃ 间,以20-30℃这为最适宜。发芽的土层深度在1-5cm间,以1-2cm出芽率最高,深层未发芽的种子可存活10年以上。稗的适应性很强,喜水湿、耐干旱、耐盐碱、喜温暖,却又能抗寒。繁殖力很强,每株稗草可分蘖10多枝到100多枝,每个穗通常可结600~1000粒种子。
分布几遍中国全境,世界温暖地区均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防治方法:稗草为各地水稻田最大恶性杂草,对于低龄稗草,防治药剂较多,如乙草胺、丙草胺、丁草胺、二甲戊灵等做土壤封闭。茎叶处理可用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等,由于稗草发生密度大,除了化学防治,还应做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