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鸫科

鸫科(学名:Turdidae)的鸟类主要是中小型鸣禽,共有24属341种953亚种,中国约18属80种。由鸫、和平鸟、鸲等所组成。体型和生活方式有一定差异,多在地面栖息,善于奔跑,但也善于飞行及树栖,善于鸣叫。鸫科除南极洲外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乌鸫和红胸鸲分别是瑞典和英国的国鸟,而新疆歌鸲则是熟知的夜莺,旅鸫和黄褐森鸫,还包括诗歌中提到的蓝知更鸟和乌鸫。地鸫于1828年最后一次出现于皮尔(Peel)岛、小笠原群岛,已灭绝。

鸫(Turdus ulietensis)自1774年在靠近塔西提岛的赖阿特阿(Raiatea)岛、社会群岛发现以来,从此再没有见过,已灭绝。鸫科包括许多种极优秀的鸣禽,专食蠕虫或昆虫的幼体或食水果 。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鸫科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科:

鸫科

属:

种:

亚种:

亚种

形态特征

鸫科是遍布世界性的小到中型雀形目鸟类,有较强的鸟喙,结实而笔直。尾巴通常是中长形,羽色不同,一般较暗,灰色、棕色到黑色,也有颜色鲜艳的一些物种。嘴短健,嘴缘平滑,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钩,善于鸣叫。鼻孔明显,不为悬羽所掩盖,有嘴须。翅膀主要是圆形的,有时带有明显的翅膀斑纹,初级飞羽10枚,第一枚甚短小。尾羽通常十二枚,偶尔十枚或十四枚。尾形不一,方形或略微圆形,较短呈平截状,或较长而呈凸尾状。腿中等,跗趾较长而强健,前缘多数被靴状鳞。

通常,这个家族的所有幼鸟体羽显示出大量的隐秘羽毛,通常具斑点,成鸟仅每个秋季换一次羽。

雄性和雌性通常不同,雌性变钝。该家族包括许多具有相似形态和行为的鸟类,但是羽毛具有多种颜色和图案。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森林、冻原、荒漠、农田等各类生境中,树栖或地栖性。 许多生活在温带气候的种类是留鸟,而其他种类则在夏季迁移到较高的纬度地区,通常距离很远。


生活习性

几乎总是一夫一妻制。该领地被雌雄鸟双方占领并坚决捍卫。该领地必须富裕,并全年提供食物,特别是对于留鸟物种。鸫科鸟类善飞行,经常进行起伏飞行,飞行力强弱不一。大部分亦善在地面奔跑和跳跃。鸣声多样,有的悦耳动听。鸫是比椋鸟稍大一些的鸣禽,为著名的食虫鸟类,它们虽也吃一些浆果和植物种子,但主要以昆虫为食,其中有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异翅目、同翅目等昆虫及幼虫,兼食蜘蛛、蜈蚣、小蛙等。在迁徙及越冬季节,常集成大群在林间活动,尤其喜欢在草丛中穿行觅食枯枝落叶层内所隐藏的害虫。成群的鸫类对消灭田间害虫地老虎、玉米螟幼虫等有突出的贡献。

在森林中以及在空旷地区的深阴影中觅食。技术非常典型,被描述为“停止——开始——突袭”。由于快速的头部轻拂,它们还会甩掉和拨开在鸟喙周边的叶子。当枯叶枯干时,可以听到这种觅食行为产生的噪音。

鸫科的鸟类都是鸣禽,鸣声通常非常悠扬,包含丰富的短语,清晰的音符和口哨声。雄鸟通常在春季和繁殖季节的黎明和黄昏时,在裸露的石头上唱歌。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除南极洲外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鸫科分布图

鸫科分布图


该科种类

繁殖方式

鸫科的鸟类通常会根据地理位置和栖息地选择合适的筑巢位置,。营巢于树上、地上、岩石洞穴或灌丛中。鸟巢呈杯状或圆顶状,主要由杂草、苔藓、地衣等材料构成。每窝产卵多为4-6枚。

雌性通常选择巢穴并筑巢。它承担了大部分的妊娠和乳化期,但在此期间雄鸟可能会喂养她。父母双方都喂养幼鸟并分担筑巢职两端。鸟巢的尺寸随纬度而变化。孵化期为11--15天。小鸟出生后,会在巢中停留约12-15天。它们经常在羽毛没有完全长成好离开庇护所之前躲藏在附近的植被中。

查看全部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

中国物种全部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鸫科

放大图片+

鸫科 - 鸫属

放大图片+

鸫科 - 地鸫属

放大图片+

鸫科 - 游鸫属

放大图片+

鸫科 - 宽嘴鸫属

放大图片+

相关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