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黑鸫

黑鸫,拉丁学名Turdus cardis,别名百舌、反舌、中国黑鸫、黑鸫、乌鸪、乌鸫,为瑞典国鸟;繁殖于日本及中国东部,越冬于中国南方及印度支那北部,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西部;在中国分布于西南部,留居新疆西部,东至长江南北两岸及以南地区;栖于落叶林,藏身于稠密植物丛及林子;甚羞怯,一般独处,但迁徙时结小群。乌鸫是草原上的益鸟,由于其羽色皂黑,不知者常误认为是乌鸦,其实在体形上要比乌鸦小得多,与鸽子大小相仿 。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黑鸫

别名:

百舌、反舌、中…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科:

鸫科

亚科:

鸫(亚)科

种:

黑鸫

分布区域:

分布于欧洲、亚…

形态特征

黑鸫一词以前用于近缘的欧洲产黑鸝。河乌常称为水黑鸫。全长约26厘米。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羽概黑色。下体黑褐,颏缀以棕色羽缘,喉亦微染棕色。嘴黄,脚近黑色。歌声嚎亮动听,并善仿其他鸟鸣。


分布栖地

乌鸫分布广泛,种群数量较多,在欧亚大陆、北非、印度次大陆、印度支那,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均为常见,分布高可至海拔4000m以上的山区。在长江流域至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为留鸟,在海南则为冬候鸟。新疆亚种(intermedia)主要分布在于新疆天山以南的喀什、巴楚、乌什、罗布泊等地。

适应性很强,喜欢栖居于在农田树林、果园和草原上较为开阔的地带。胆小,对外界周围环境反应敏感,常以几只或几十只结群在地面上奔走觅食。

查看全部

食性

主食各种昆虫幼虫、蚂蚁、淡水螺、蟑螂等,也吃樟果、榕果等果实,以及杂草种子等植物。而在山地草原上主要取食蝗虫、草地螟、地老虎、叶甲、步甲、瓢虫、蚂蚁和蝇类等。育雏期亲鸟以鳞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及蝽科的昆虫为主,亦以植物种籽为补充 。


繁殖

卵的长径2.4~3.5厘米,短径1.8~2.4厘米。孵化期12~15天。3~7月繁殖,巢大都营于乔木的枝梢上,距地面约3米,以枝条、枯草、松针等混泥筑成深杯状。每巢5卵,呈浅绿色而满布粗细不匀的淡紫色和栗褐色斑纹。

4月中下旬开始营巢,巢的附近一般有水源,在农区鸟巢大都营建在树木主干分枝处,山区鸟巢营建在灌木丛底端或草地上,巢以枝条、须根、枯草、树叶等混合成深碗形状,巢底较平宽,巢深5cm左右,营巢由雌鸟承担,约需8~9d。乌鸫巢筑好后即行产卵,每年4~7月为繁殖期,每窝产卵5~6枚,呈卵圆形,卵浅绿色,有淡灰色斑纹,孵化由雌鸟承担,孵卵期为12~15d。乌鸫新疆亚种育雏由亲鸟共同担任,育雏期间警戒性非常强,草原上的鸟巢,有人靠近,亲鸟反应非常强烈,会立即飞离巢但不离开巢区,对入侵者发出惊叫声,直到入侵者离开为止。初生雏体裸露,通体呈肉红色,眼紧闭;3日龄全身羽区黑点清晰可见,5日龄眼睛睁开,全身长出羽芽,9日龄羽片打开,13日龄羽毛遮盖全身,14日龄即可出巢窝,雏鸟出巢后同亲鸟共同栖宿于树上不再返回巢中,仍由亲鸟带领和喂食 。

查看全部

保护与利用

乌鸫是可以驯养的鸟类,我国历史上就有成群饲养的记载。乌鸫新疆亚种在和田地区为留鸟,当地人有将其作为观赏鸟饲养的习惯。其在繁殖期间,大量捕食草原害虫,对草原虫害有明显控制作用,是新疆草原害虫的自然天敌,其主要分布区,草原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偏低,并可持续较长期。抑制草原虫害的作用显得十分必要。


措施和建议

加强宣传,普及和提高鸟类知识,让爱鸟护鸟的意识深入人心,禁止捕捉饲养买卖鸟鸫。建立人鸟之间和谐互动关系。

保护乌鸫栖息地。农区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尤其禁止使用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对鸟的危害主要在于通过食物链积累富集的磷能够使鸟卵壳变薄,使得绝大多数卵在孵化时就破裂,从而大大降低鸟的孵化成功率。保护梭梭、柽柳等沙漠灌木林及农区人工林;在山区草地害虫发生区集中营建人工鸟巢。为乌鸫繁殖育雏创造良好。

查看全部

鸫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