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叶榕,中药名。为桑科植物斜叶榕Ficus tinctoria Forst. f. subsp. gibbosa (Bl.) Corner的树皮。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感冒,高热惊厥,泄泻,痢疾,目赤肿痛。
基本信息
树皮。
味苦,性寒。
清热利湿,解毒。
用于感冒,高热惊厥,泄泻,痢疾,目赤肿痛。
治风火眼痛:斜叶榕水煎后,热敷两眼。(《全国中草药汇编》)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斜叶榕,又名斜叶乳、石榕树、水榕、涩仔树。小乔木,幼时多附生,树皮微粗糙,小枝褐色。叶薄革质,排为两列,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8-13厘米,宽4-6厘米,顶端钝或急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一侧稍宽,两面无毛,背面略粗糙,网脉明显,干后网眼深褐色,基生侧脉短,不延长,侧脉5-8对,两面凸起,叶柄粗壮,长8-10毫米;托叶钻状披针形,厚,长5-10毫米。榕果球形或球状梨形,单生或成对腋生,直径约10毫米,略粗糙,疏生小瘤体,顶端脐状,基部收缩成柄,柄长5-10毫米,基生苞片3,卵圆形,干后反卷;总梗极短;雄花生榕果内壁近口部,花被片4-6,白色,线形,雄蕊1枚,基部有退化的子房;瘿花与雄花花被相似,子房斜卵形,花柱侧生;雌花生另一植株榕果内,花被片4,线形,质薄,透明。瘦果椭圆形,具龙骨,表面有瘤体,花柱侧生,延长,柱头膨大。花果期冬季至翌年6月。
分布于山地林中或旷地、水旁。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树皮呈半卷筒状,长短不等,厚1-2mm。外表面灰棕色,具纵皱纹,皮孔横向,栓皮易脱落露出鲜黄色皮部;内表面白色,具细密纵皱纹。质稍脆,易折断。气微,味淡。
《福建药物志》:“苦,寒。”
[1-4]
印度榕,别名橡皮树,桑科榕属多年生常绿乔木植物。株高30米;树皮灰白色,平滑;叶厚革质,…
无花果是桑科榕属的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株多分枝,叶片为小裂片卵形,…
黄葛树是桑科、榕属落叶乔木,有板根或支柱根,幼时附生。叶薄革质或皮纸质,卵状披针形至椭圆状卵形,…
柳叶榕是桑科、榕属小乔木,具乳液。叶通常互生,披针形至狭披针形,全缘,无毛,托叶合生,包被于顶芽外,…
菩提树,桑科榕属的常绿乔木。树皮为灰白色;嫩枝有星状毛;叶片为卵圆形,…
藤榕为桑科榕属的植物。分布于锡金、缅甸、不丹、老挝、印度北部、泰国、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的贵州、海南…
雅榕Miq.),为桑科、榕属植物,又称小叶榕。乔木,高15-20米,胸径25-40厘米。
绿黄葛树是桑科榕属的植物。分布在斯里兰卡、越南、台湾岛、菲律宾、泰国、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