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丝光椋鸟

丝光椋鸟(学名:Sturnus sericeus):体型大小和其他椋鸟相似,体长20-23厘米。嘴朱红色,脚橙黄色。雄鸟头、颈丝光白色或棕白色,背深灰色,胸灰色,往后均变淡,两翅和尾黑色。雌鸟头顶前部棕白色,后部暗灰色,上体灰褐色,下体浅灰褐色,其他同雄鸟。特征均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多栖息于开阔平原、农作区和丛林间以及营巢于墙洞或树洞中。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南、自陕西、河南、安徽、江苏至广东、海南、西至四川、云南等地。也见于日本和越南。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丝光椋鸟

别名:

牛屎八哥、丝毛…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亚目:

鸣禽亚目

科:

椋鸟科

属:

椋鸟属

种:

丝光椋鸟

亚种:

无亚种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形态特征

丝光椋鸟雄鸟整个头和颈白色微缀有灰色,有时还沾有皮黄色,这些羽毛狭窄而尖长呈矛状,披散至上颈,悬垂于上胸。背灰色,颈基处较暗,往后逐渐变浅,到腰和尾上覆羽为淡灰色。肩外缘白色。两翅和尾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小覆羽具宽的灰色羽缘,初级飞羽基部有显著白斑,外侧大覆羽具白色羽缘。头侧、颏、喉和颈侧白色,上胸暗灰色,有的向颈侧延伸至后颈,形成一个不甚明显的暗灰色环。下胸和两胁灰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亦为白色。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头顶棕白色,头顶后部至后颈暗灰色,其余上体灰褐色,往后变淡。腰和尾上覆羽灰色,额、颏、喉、眉纹和耳羽灰白色,胸淡皮黄灰色,其余下体灰白色,两翅和尾似雄鸟。

虹膜黑色,嘴朱红色,尖端黑色,脚桔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65-82克,♀70-83克;体长♂200-232毫米,♀206-222毫米;嘴峰♂23-26毫米,♀24-26.5毫米;翅♂116-126毫米,♀118-120毫米;尾♂66.7-78毫米,♀67-75毫米;跗蹠♂28-33毫米,♀27-31毫米。

查看全部

栖身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林、小块丛林和稀树草坡等开阔地带,尤以阔叶丛林、针阔混交林、果园及农耕区附近的稀疏林间较常见,也出现于河谷和海岸。在迁徙时可结成大群,取食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筑巢于洞穴中。


生活习性

留鸟,部分在巢后期游荡。喜结群,丝光椋鸟喜结群于地面觅食,取食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爱栖息于电线、丛林、果园及农耕区,筑巢于洞穴中。冬季聚大群活动,夏季数量少,迁徙时成大群。繁殖方式 卵生 习性迁徙成大群。灰色及黑白色椋鸟。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喜食地老虎、甲虫、蝗虫等农林业害虫, 也吃桑葚、榕果等植物果实与种子。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常成3-5只的小群活动,偶尔亦见10多只的大群。常在地上觅食,有时亦见和其他鸟类一起在农田和草地上觅食。性较胆怯,见人即飞,鸣声清甜、响亮。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日本和越南;韩国和菲律宾为旅鸟。

分布于中国重庆、四川南充、达县、万源、邻水、屏山、峨眉、雅安、宝兴、康定,贵州贵定、罗甸、江口、松桃,云南宁蒗、勐海、个旧,北至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和安徽南部,东至江苏镇江、上海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一直到海南岛等中国南部地区。

丝光椋鸟分布图

查看全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阔叶树天然树洞或啄木鸟废弃的树洞中,也在水泥电柱顶端空洞中和人工巢箱中营巢。通常成群到达繁殖地,4月末5月初开始分散成对,5月初至5月中旬即开始寻找巢位筑巢。有时在繁殖期间亦见有成小群在一起营巢繁殖的,未见有明显占区和种内竞争现象。巢呈碗状,主要由枯草茎、枯草叶、草根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羽毛和细草茎。雌雄鸟共同筑巢,每窝产卵通常5-7枚,1天产1枚卵。卵为长卵圆形,淡蓝色、光滑无斑,大小为28.5毫米×20.4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有时雄鸟亦参与孵卵,孵化期12-13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成为“三有”动物。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丝光椋鸟在中国种群数量曾经较为丰富,而且分布也较广,在海南属于候鸟,也有部分留鸟。丝光椋鸟常在农田和村落等人类居住的区域活动和觅食,一方面易受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等危害,另一方面也常被人为捕捉,作为笼养观赏鸟出售。正因如此,丝光椋鸟无论是分布区域还是种群数量,都已呈现明显减少。

查看全部

椋鸟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灰椋鸟是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的鸟类动物。其体长约20厘米,体羽大部分灰褐色;头顶和后颈黑色,…
  • 长冠八哥:是一种大型椋鸟,体长约25厘米,雌雄相似,外形俊朗,羽冠发达,眼睛四周和面部裸出,…
  • 欧洲八哥原生于欧洲、亚洲与北非,现已被引至全世界,除了新热带区以外。欧洲八哥偏好低洼栖地,是一种具…
  • 黑冠椋鸟:中等体型的椋鸟,体长21厘米。雄鸟前头为黑色并具金属光泽;头顶、颈项和羽冠亦为黑色;翅及翅上覆羽黑色;尾羽褐色,具白色端斑;上体灰色;下体淡黄褐色。雌鸟形态与雄鸟相似,但羽冠较雄鸟为短。虹膜蓝白或乳黄色;嘴峰铅绿色;跗蹠及爪柠檬黄色。头具黑色羽冠,与其他椋鸟易于区别。主要栖息于开阔落叶阔叶林和灌木林中以及多营巢于树洞中或其他洞穴内。属群鸟共栖。常4-8只结小群活动。鸣声清脆响亮。食物有果实和浆果,偶食花蜜和小型昆虫。分布于印度、中国云南耿马。常见于印度城镇、村庄及铁路沿线。偶见于中国云南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 长尾丽椋鸟属中型鸟类,体形大小适中。嘴形几直而尖,嘴缘平滑或仅上嘴先端具缺刻;嘴须或存或缺如。…
  • 栗头丽椋鸟体长18~19厘米,属中型鸟类,体形大小适中。嘴形几直而尖,嘴缘平滑或仅上嘴先端具缺刻;…
  • 灰背椋鸟:为椋鸟科椋鸟属的鸟类。体长约19厘米,雄鸟与其他椋鸟的区别在整翼上覆羽及肩部白色,通体灰…
  • 金冠树八哥为椋鸟科树八哥属的鸟类。体长约23厘米,闪辉黑色。特征为具翼斑及颏黄色,脸颊裸露皮肤粉黄色。…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