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对马耳蕨

对马耳蕨(学名:Polystichum tsus-simense (Hook.))是鳞毛蕨科、耳蕨属植物。植株高30至60厘米。根茎接近直立,禾秆色叶柄丛生,长15至30厘米;叶片披针形,长18至30厘米,宽8至15厘米,小叶片为不等边的长矩圆形;有锐尖状芒状坚齿,叶面有光泽。孢子囊群分散生于叶缘和中肋之间,圆形,黑色,孢子囊群盖盾形。

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北部及西北部。生长于海拔250-34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或灌丛中。

对马耳蕨枝叶茂密,株形整齐,青翠碧绿,适于室内盆栽,也可作切花配叶。其他观赏耳蕨都适合作盆栽。药用有清热解毒之效。

植株高30-60厘米。根茎直立,密被狭卵形深棕色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6-30厘米,基部直径2-4毫米,禾秆色,腹面有纵沟,下部密生披针形及线形黑棕色鳞片,向上部渐成为线形鳞片,鳞片边缘睫毛状;叶片宽披针形或狭卵形,长20-42厘米,宽6-14厘米,先端长渐尖或成尾状,基部圆楔形或截形,二回羽状;羽片20-26对,互生,平展或略斜向上,柄极短,线状披针形,中部的长4-9厘米,宽1-1.5厘米,先端渐尖至尾状,基部偏斜,上侧截形,下侧宽楔形,羽状;小羽片7-13对,互生,略斜向上,密接,柄极短,斜矩圆形,斜的卵形或三角卵形,下部的长5-10毫米,宽4-6毫米,先端急尖或钝,有小刺头,基部斜的宽楔形,上侧有三角形耳状凸,边缘有或长或短的小尖齿;基部上侧第1片增大,卵形或三角卵形,长7-15毫米,宽4-6毫米,有时羽状分裂;小羽片具羽状脉,侧脉常为二叉状,腹面隐没,背面微凹下或微凸起。叶为薄革质,背面疏生纤毛状基部扩大的黄棕色鳞片;叶轴腹面有纵沟,背面密生鳞片,鳞片线形,基部扩大边缘睫毛状,黑棕色间或为棕色。孢子囊群位于小羽片主脉两侧,每个小羽片3-9个;囊群盖圆形,盾状,全缘。

小羽对马耳蕨(Polystichum tsus-simense (Hook.) var. parvipinnulum V. M. Chu):叶质地较厚,革质,叶片较狭;羽片较狭,宽不及1厘米;小羽片卵菱形,长3-5毫米,宽2-3毫米。分布于中国云南西部(福贡、贡山、独龙江)。模式标本采自云南贡山。

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北部及西北部;在中国分布于吉林(磨盘山)、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山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西峡)、湖北、湖南西部、广西(龙胜)、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东部及南部。生长于海拔250-34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或灌丛中。 喜凉爽阴湿环境。

分株繁殖和孢子繁殖均可。将直立的根状茎分为二,每部分均留足够的根系,特别要保留新根,栽于砂质壤土,放于阴暗处养护。

材料类别

对马耳蕨的成熟孢子。

培养条件

孢子萌发培养基:①MS;②1/2MS;③1/4MS。原叶体继代增殖培养基:④MS+6-BA0.5毫克/升;⑤1/2MS+6-BA0.5毫克/升;⑥1/4MS+6-BA0.5毫克/升。幼孢子体形成和丛生芽增殖培养基:⑦MS+NAA0.5毫克/升;⑧1/2MS+NAA0.5毫克/升;⑨1/4MS+NAA0.5毫克/升。上述培养基均添加7克/升的琼脂,培养基①-③中不加糖,培养基④-⑨中添加2.0%的蔗糖,pH5.8。日光灯光源,光照强度20-30微摩尔·平方米·秒,光照时间14小时/天;培养温度(25±2)℃。

无菌材料的获得

将完整无病虫害的带有成熟孢子的孢子叶采下装入硫酸纸袋中,放置通风干燥处约1周,然后将自然脱落的孢子去杂备用。取成熟的孢子2毫克/升置于离心管内,加入5%次氯酸钠水溶液1.5毫升,3500转/分钟离心8分钟,弃去上清液,加入无菌水离心冲洗4-5次。然后将孢子依次接种到无糖培养基①-③上培养。

孢子萌发

孢子接种后第5天可见孢子材料变绿,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孢子已经萌发,有8%左右的已处于2-3个细胞的丝状体阶段,说明4-5天时对马耳蕨孢子就开始萌发。其中培养基②的萌发率较高,约占90%以上。再经过45-50天,形成绿色的心型原叶体。

原叶体的增殖

将孢子萌发形成的原叶体接种到原叶体增殖培养基④-⑥上,发现培养基④上原叶体增殖速度最快,⑤、⑥次之,表明以全量的MS培养基作为对马耳蕨的原叶体增殖培养基较为适宜。这与郭治友等(2009)对海金沙的研究结果一致。培养50天后可增殖3-4倍,并有极少量幼孢子体形成。

幼孢子体的形成和增殖

由原叶体向孢子体植株的转变,是对马耳蕨组织培养的关键时期。将原叶体接种在培养基⑦-⑨上,25天后,培养基上均出现幼孢子体,以培养基⑧上的幼孢子体最多。为了便于受精,须保持培养基表面有少许水,否则幼孢子体植株很难在培养瓶内直接产生。培养30天后可生根,以培养基⑧上每丛生根数最多,为4-6根。说明对马耳蕨幼孢子体的形成并不需要专门的生根培养基。通过分株方式将孢子体进行扩增繁殖,可以得到大量的无菌壮苗。

移栽

当培养瓶中绝大部分幼孢子体长到2-3厘米高、根系长1-2厘米时进行分株移栽,2厘米以下转到新的培养瓶中继续培养。基质采用草炭和腐殖土(1:1)。移栽后浇足定根水,并盖塑料膜保湿,保持环境温度在25℃左右。炼苗3-4周后可再分株上盆种植。移栽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生长季节每天喷2次水空气湿度保持在60-80%,每周施1次薄液肥。土壤应以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宜,盆栽用土可用1份壤土、1份素沙和2份腐叶土混合配制。每2年换1次盆,随时修剪掉老叶、枯叶。夜温7-13℃,昼温18-24℃对其生长有利。

对马耳蕨枝叶茂密,株形整齐,青翠碧绿,适于室内盆栽,也可作切花配叶。其他观赏耳蕨都适合作盆栽。药用有清热解毒之效。

真蕨目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