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啄花鸟(学名:Dicaeum melanoxanthum):体重11-16克,体长104-117毫米。是一种体型大,下腹部为艳黄色的啄花鸟,雄鸟特征为头黑色,喉部有白色纵斑、喉侧及上体成对比,两翅和尾黑色,外侧尾羽内翈具白色斑块。其余下体淡黄色。雌鸟似雄鸟但色暗。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旱林和湿润山地林。常单独或成2-3只的小群活动和觅食,习性和其他啄花鸟相似,喜欢在藤条上跳跃或在花丛间飞来飞去。树栖性,主要在树冠层上部活动,尤其在有成熟的软的果实或有寄生植物的树上活动和觅食。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为食,特别是寄生植物的果实。分布于尼泊尔至中国西南、缅甸及印度支那。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
基本信息
黄腹啄花鸟雄鸟头、头侧、颈、颈侧以及从头至尾上覆羽等整个上体和胸侧概为蓝灰黑色,翅上覆羽亦为灰黑色,飞羽黑褐色,外翈具窄的蓝灰黑色羽缘。尾褐黑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内翈具大型白色端斑,第二对白色端斑较小而不明显或根本无白色端斑。颏、喉和胸中央白色。腹、两胁和尾下覆羽鲜黄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雌鸟从头到尾等整个上体橄榄褐色翅上小覆羽和初级覆羽褐黑色,中覆羽和大覆羽亦褐黑色,外翈具橄榄绿色羽缘。尾羽褐黑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内翈具白色端斑,头侧、颈侧和胸侧橄榄灰色。颏、喉和胸部中央灰白色,其余下体淡黄色,两胁沾橄榄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虹膜红色或红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铅灰色,脚铅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1-16克,♀14-16克;体长♂107-116毫米,♀104-117毫米;嘴峰♂7-9.6毫米,♀8.5-9毫米;翅♂70-76毫米,♀66-68毫米;尾♂41-46毫米,♀37-39毫米;跗蹠♂14-16毫米,♀14.5-15毫米。(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1300-3000米的亚高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多栖于常绿林的林缘及灌丛与疏林荒坡等各种生境类型中,也出现于庭院、果园和村寨附近的树林中。
常单独或成2-3只的小群活动和觅食,习性和其他啄花鸟相似,喜欢在藤条上跳跃或在花丛间飞来飞去。树栖性,主要在树冠层上部活动,尤其在有成熟的软的果实或有寄生植物的树上活动和觅食。性活泼,行动匆忙,常常在一棵树上啄食几个浆果后,又急匆匆的飞向另一棵树,在树上攀爬和觅食时,常将尾左右来回扭动。叫声是沙哑不安的zit-zit-zit-zit声。
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为食,特别是寄生植物的果实。也吃花、花粉、花蜜和少量昆虫、蜘蛛等动物性食物。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中国分布于四川西部康定、石棉、天全、巴塘、西南部木里、云南西北部德钦、丽江、中甸、维西、西部腾冲、西南部西双版纳、勐海、东南部金平、河口、蒙自等地。
黄腹啄花鸟分布图
繁殖期在缅甸是4月,在印度是6月,在尼泊尔是7月。营巢于树上,巢像一个小的钱袋,由植物纤维和蜘蛛网编织而成,巢质柔软精致,通常悬吊在一个小的水平枝杈上,巢的进出口正好在巢的树杈下面。距地高1.5-10米,较暴露。因为巢常常呈红色,所以很容易被错认为是死的红叶。有时在外面盖一些绿色苔藓、蜘蛛卵壳、毛虫粪便、小块树皮和树叶附在巢外面,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每窝产卵平均3枚,卵白色,大小为16厘米×11厘米。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