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红脸鸬鹚

红脸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urile),大型水鸟,体长70~76cm,体重约2kg。夏羽主要为黑色,头顶和枕部备有一簇彼此分离的冠羽、颜色为黑色,具铜绿色金属光泽,腰股部有一簇长而窄的白色羽毛。冬羽亦为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常成小群活动。除晚上和休息时上到岸上外,其他时候几乎在海上活动。营巢于海岸和邻近岛屿的悬岩峭壁上,特别是突出于海中的较为平坦和开阔的悬岩和岩石。常呈分散的小群营巢。巢通常由海草构成。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红脸鸬鹚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鹈形目

科:

鸬鹚科

属:

鸬鹚属

种:

红脸鸬鹚

外形特征

夏羽主要为黑色,头顶和枕部备有一簇彼此分离的冠羽、颜色为黑色,具铜绿色金属光泽,腰股部有一簇长而窄的白色羽毛。颈基部和尾下有稀而窄的白色羽毛。飞羽11枚,黑色,第2枚飞羽最长,颈具紫色光彩,嘴具绿色光彩。

冬羽亦为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头和颈具绿色光泽,尾圆形,尾羽12枚。尾上和腹部缀有铜绿色,背和肩具紫绿色。

虹膜褐色,嘴基、喉侧和眼周裸露皮肤鲜红色,脚短而粗,黑色。

幼鸟黑褐色,肩和翅覆羽微缀紫色,头和上背烟灰色。其余似成鸟。

大小量度:体重2000克,体长700~760毫米,嘴峰53~57毫米。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栖息于沿海海岸和邻近岛屿与海洋中。


分布范围

分布图 繁殖从堪察加半岛沿海到阿留申群岛和千岛群岛。越冬在繁殖地南部到日本和中国辽东半岛沿海,偶尔到台湾。


生活习性

常成小群活动。除晚上和休息时上到岸上外,其他时候几乎在海上活动。善游泳和潜水,亦善飞翔。起飞时需煽动两翅和在海面助跑后才能飞离水面。通常在水面作低空飞行。

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少量甲壳类等其他小型海洋动物。觅食方式主要通过潜水在水下追捕鱼类。

红脸鸬鹚为居留型鸟类,部分种群作小距离迁徙。

查看全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营巢于海岸和邻近岛屿的悬岩峭壁上,特别是突出于海中的较为平坦和开阔的悬岩和岩石。常呈分散的小群营巢。巢通常由海草构成。亲鸟通常在巢域附近海面就近潜入水下摄取海草作为营巢材料。巢内放有细而柔软的海草和鸟类羽毛。巢的大小平均为直径40~50厘米,高15厘米。如果繁殖成功,巢下年还继续被利用,或许可利用若干年。每窝产卵3~4枚,卵为长卵圆形,颜色为淡蓝色或白色。大小为53~66×33~42毫米,平均为60×38毫米。各个繁殖群和不同地区繁殖开始的早晚很不一致。早的在5月末6月初即已开始产卵,迟的到7月才产卵。幼鸟在7月末即有离巢的,但有的持续到9月才离巢。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赤裸无羽,未睁眼,几天以后背中部即长出绒羽,一个半月左右即达到成鸟大小,但仍被绒羽,还不能离巢,直到飞羽长全后才离巢。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中国仅见于辽东半岛大连湾和台湾沿海,数量极为稀少。属偶见冬候鸟。 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查看全部

鸬鹚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黄腹纹霸鹟是一种小型霸鹟,形态和习性与旧大陆的鹟类相似。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
  • 胡兀鹫是隼形目鹰科胡兀鹫属鸟类,别名大胡子鹫、胡子雕、髭兀鹫、胡秃鹫。…
  • 黄头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体长约18厘米,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
  • 斑头雁是雁形目鸭科雁属鸟类,又称白头雁、黑纹头雁。通体大都灰褐色,头和颈侧白色,…
  • 三趾啄木鸟,是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小型鸟类,体长20-23厘米,雄鸟头顶金黄色,雌鸟黑色而具白色斑点。…
  • 白耳奇鹛属脊索动物门,为我国台湾省地方特有种,台湾名白耳画鹛。雌雄鸟同色,生活于台湾温带森林和亚热…
  • 黑顶噪鹛:中型鸟类,体长24-26厘米。前额、脸、颏、喉黑色,头顶黑褐沾棕或深棕橄榄褐色,…
  • 纹喉凤鹛: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头顶和羽冠暗褐色或褐灰色,上体橄榄褐色,飞羽黑褐色,…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