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紫寿带鸟

紫寿带鸟(Terpsiphone atrocaudata):体长20厘米,雄鸟计尾长再加20厘米,体重19-25克。是中型鸣禽。为适应于在空中捕食昆虫的类群。喙基较宽阔,嘴强健,上喙先端稍下弯并具锐钩,有较发达的口须;鼻孔被羽掩盖;翅尖,尾叉形,飞行快捷灵活;外侧尾羽极度延长且中段仅具羽干,飞时有如飘舞的蝴蝶;腿、脚强健,爪钩状。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和次生阔叶林中。性格凶猛,领域性强。善鸣叫。在高树上以细草、蛛丝等编成精致的碗状巢,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兼食少量植物质。繁殖期5-7月。每窝产卵3-4枚。卵乳白色,具少许红褐色斑点。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菲律宾北部的阴凉阔叶森林中繁殖。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紫寿带鸟

别名:

日本寿带鸟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亚目:

鸣禽亚目

科:

卷尾科

属:

寿带鸟属

种:

紫寿带鸟

亚种:

亚种

保护级别:

近危 标准

形态特征

紫寿带鸟外观像寿带鸟,但形体较小。成年雄鸟胸部的羽毛呈黑灰色,有紫蓝色的光泽,具冠羽。下身则是白色。翼、背部及臀部呈黑栗色。尾巴中央有极长的黑色尾羽,雄雏鸟的此尾羽则较短。雄鸟与寿带的区别在翼及尾黑色,背近紫色。它们不像寿带鸟,并没有白色的变种。雌鸟像雄鸟,但胸部呈较深的褐色。它们的脚呈黑色,有一对大眼睛,及小巧蓝色的鸟喙。嘴大而扁平,上嘴具棱脊,嘴须粗长。头、颈、胸黑色,具羽冠,余部暗褐并具金属光泽;下胸灰色,至腹部逐渐成白色;尾黑。虹膜深褐;眼周裸露皮肤蓝色;嘴蓝色;脚偏蓝。

大小量度:体重♂19-25克;体长♂214-420毫米;嘴峰♂15-18毫米,♀14-16.5毫米;翅♂87-95毫米,♀84-89毫米;尾♂117-325毫米,♀78.5-84毫米;跗蹠♂13-15.5毫米,♀13.5-15毫米。(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和次生阔叶林中,也出没于,林缘疏林和竹林,尤其喜欢沟谷和溪流附近的阔叶林。


生活习性

迁徙:中国台湾为留鸟,其他地区均为旅鸟,仅见于春秋迁徙季节。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见3-5只成群。性羞怯,常活动在森林中下层茂密的树枝间,时而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时而在枝间飞翔,或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飞行缓慢,长尾摇曳,如风筝飘带,异常优雅悦目,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常从栖息的树枝上飞到空中捕食昆虫,偶尔亦降落到地上,落地时长尾高举。鸣声高吭、洪亮,鸣叫时羽冠耸立。繁殖期间领域性甚强,一旦有别的鸟侵入,立刻加以驱赶,直到赶走为止。

杂食性,通常从森林较低层的栖处捕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所吃食物种类主要有甲虫、金龟甲、剑蛇、蝉、粉蝶、蛾类幼虫、蝗虫、螽斯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同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

叫声:发出笛声及甚响亮的chee-tew联络叫声,似黑枕王鹟叫声,但较强烈。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分布于香港、印尼、日本、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中国(山西、辽宁、福建、海南、贵州、台湾、香港)。

繁殖于日本、朝鲜及台湾;越冬在东南亚。紫寿带鸟指名亚种繁殖于台湾,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东部。紫寿带鸟台湾亚种繁殖于台湾东南部的兰屿岛。

紫寿带鸟分布图

查看全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多数在5月末6月初开始营巢,在阔叶林中靠近溪流附近的小阔叶树枝杈上和竹上,也在林下幼树枝杈上营巢。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每个巢5-6天即可完成,巢呈倒圆锥形,结构相当精致,巢外壁以植物花序、苔藓、羽毛、棉花和蛛网编织而成,内壁由细草根、草叶、草茎、树皮纤维和苔藓构成。距地高1-3m。每窝产卵2-5枚,多为3-4枚。卵为椭圆形或梨形,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的为乳白色或白色、被有细小的红褐色、赤白色或青灰色斑点。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在雌鸟离巢期向亦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15±1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1-12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学 名

紫寿带鸟指名亚种

Terpsiphone atrocaudata atrocaudata

紫寿带鸟琉球亚种

Terpsiphone atrocaudata illex

紫寿带鸟台湾亚种

Terpsiphone atrocaudata periophthalmica

查看全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该物种分布范围狭窄、有限,种群数量稀少。被认为有一个适度数量减少的趋势,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栖息地丧失、降水量减少、其越冬地退化和丧失,致使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已被列为生存近危的物种。

查看全部

王鹟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灰短脚鹎,体长19-22厘米。头顶和短的羽冠黑色,上体暗灰色,耳羽灰褐色,两翅表面橄榄绿黄色。…
  • 黄眉林雀为山雀科林雀属的鸟类。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孟加拉、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多见于海拔500-3000米左右的山地,冬季可见于平原地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 白喉短翅鸫是鹟科、短翅鸫属小型鸟类,体长12-13厘米。上体锈褐或橄榄褐色,眼上方有1-2枚白羽,…
  • 欧洲八哥原生于欧洲、亚洲与北非,现已被引至全世界,除了新热带区以外。欧洲八哥偏好低洼栖地,是一种具…
  • 藏朱雀:全长约17-18厘米。雄鸟头部深红色具光辉,喉部暗红色具白色点斑;背部灰白色,各羽具玫瑰红…
  • 纹喉鹎:体长19厘米,是一种中等体型的偏绿色鹎。特征为头顶、脸颊、颏及喉均具黄色条纹。上体橄榄绿色。…
  • 栖于长着高草、芦苇及矮丛的沼泽地带。常在低处。鸣叫时尾抽动。…
  • 斑背燕尾是鹟科、燕尾属中型鸟类,体长24-25厘米。额至头顶前部白色,其余头、颏、喉、胸黑色,…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