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蕊草:出宋·苏颂等《本草图经》。别名百乳草、小草、细须草、青龙草。为檀香科植物百蕊草ThesiumchinenseTurcz.的全草。广布中国南、北各地。辛。微苦涩,寒。清热解毒,补肾涩精。治急性乳腺炎,肺炎,肺脓疡,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肾虚腰痛,头昏,遗精。煎服:3-15克。本品所含百蕊草素(总碱)、山柰酚及其3-葡萄鼠李糖甙、琥珀酸在体外具广谱抗菌活性;D-甘露醇、山柰酚有止咳、祛疫作用;琥珀酸有平喘作用。生于沙地草丛中或石坎边。
基本信息
多年生柔弱草本,高15-40厘米,全株多少被白粉,无毛;茎细长,簇生,基部以上疏分枝,斜升,有纵沟。叶线形,长1.5-3.5厘米,
宽0.5-1.5毫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具单脉。花单一,5数,腋生;花梗短或很短,长3-3.5毫米;苞片1枚,线状披针形;小苞片2枚,线形,长2-6毫米,边缘粗糙;花被绿白色,长2.5-3毫米,花被管呈管状,花被裂片,顶端锐尖,内弯,内面的微毛不明显;
雄蕊不外伸;子房无柄,花柱很短。坚果椭圆状或近球形,长或宽2-2.5毫米,淡绿色,表面有明显、隆起的网脉,顶端的宿存花被近球形,长约2毫米;果柄长3.5毫米。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于荫蔽湿润或潮湿的小溪边、田野、草甸,也见于草甸和砂漠地带边缘、干草原与栎树林的石砾坡地上。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我国北部(内蒙古)。
广布种,中国大部省区均产。
全草多分枝,长20-40cm。根圆锥形,直径1-4mm;表面棕黄色,有纵皱纹,具细支根。茎丛生,纤细,长12-30cm,暗黄绿色,具纵棱;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叶互生,线状披针形,长1-3cm,宽0.5-15mm,灰绿色。
小花单生于叶腋,近无梗。坚果近球形,直径约2mm,表面灰黄色,有网状雕纹,有宿存叶状小苞片2枚。气微,味淡。
以果多、色灰绿、无泥砂者为佳。
百蕊草 茎横切面:类圆形,有5-10棱。表皮细胞长方形,外壁稍厚。皮层外侧为2-3列厚用细胞,棱处更发达;薄壁细胞椭圆形或类圆形,向内细胞渐大。中柱鞘纤维束帽状,位于韧皮部外侧。维管束外韧型。形成层通常不明显。木质部导管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3-33μm,单个散在或2-3个成群;木射线宽1列细胞,壁稍厚,木化。髓部常因薄壁细胞破裂而成空洞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相似,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外侧常略呈乳头状;叶绿表皮外侧被角质层。叶肉细胞分化不明显,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片晶。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发达。
上、下表皮细胞呈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平直。气孔千轴式。叶缘细胞常见有角质层突起。
取粉末1g,加甲醇10ml,回流提取30min,滤过。取滤液5ml,加少量盐酸及镁粉,呈橙红色。
全草含3,5,7,4′-四羟基黄酮-3-葡萄糖-鼠李糖甙(3,5,7,4′-tetrahydrox-yflavone-3-glucosyl-rhamnoside),紫云英甙(astragalin)即3,5,7,4′-四羟基黄酮-3-葡萄糖甙(3,5,7,4′-tetrahydroxyflavone-3-glucoside),山柰酚(kaempferol),丁二酸即琥珀酸(succinic acid),以及生物碱、甾醇、酚类、挥发油、D-甘露醇(D-mannitol)。
抑菌作用 百蕊草素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琥珀酸对白色念珠菌无抑制作用。百蕊草素Ⅰ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内服:煎汤,9~309;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