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苋(学名:Amaranthus spinosus L. )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圆柱形或钝棱形,多分枝,有纵条纹,绿色或带紫色,无毛或稍有柔毛。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圆钝,具微凸头,基部楔形,全缘,无毛或幼时沿叶脉稍有柔毛。胞果矩圆形,在中部以下不规则横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近球形,直径约1毫米,黑色或带棕黑色。花果期7-11月。
于2010年1月7日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列为: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
图片取自中国植物图库
基本信息
一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圆柱形或钝棱形,多分枝,有纵条纹,绿 刺苋 色或带紫色,无毛或稍有柔毛。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2厘米,宽1-5.5厘米,顶端圆钝,具微凸头,基部楔形,全缘,无毛或幼时沿叶脉稍有柔毛;叶柄长1-8厘米,无毛,在其旁有2刺,刺长5-10毫米。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长3-25厘米,下部顶生花穗常全部为雄花;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顶生花穗的基部者变成尖锐直刺,长5-15毫米,在顶生花穗的上部者狭披针形,长1.5毫米,顶端急尖,具凸尖,中脉绿色;小苞片狭披针形,长约1.5毫米;花被片绿色,顶端急尖,具凸尖,边缘透明,中脉绿色或带紫色,在雄花者矩圆形,长2-2.5毫米,在雌花者矩圆状匙形,长1.5毫米;雄蕊花丝略和花被片等长或较短;柱头3,有时2。胞果矩圆形,长约1-1.2毫米。
喜生长在干燥荒地,生境在草丛、河边荒地、荒地、开阔地、山坡等。 生在旷地或园圃的杂草。
国内:产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 刺苋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国外:日本、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美洲等地皆有分布。
产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日本、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美洲等地皆有分布。
【性味】 甘、淡,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味咸。”
②《福建中草药》:“甘,凉。”入肺,肝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凉血止血。用于痢疾,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痔疮便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皮肤湿疹,疖肿脓疡。
【用法用量】 1~2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采收储藏】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状鉴别】主根长圆锥形,有的具分枝,稍木质。茎圆柱形, 刺苋 多分枝,棕红色或棕绿色。
【化学成分】全草含正烷烃和异烷烃,酯,游离醇,脂肪醇,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胆甾醇,游离酸,C18族含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还含以芸香甙为主的黄酮。茎和叶中分得三十一烷和α-菠菜甾醇,蛋白质和氨基酸,氨基酸主要有赖氨酸,蛋氨酸,胱氨酸,色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和亮氨酸。根分离得到新的脂肪酸酯和新的皂甙分别为α-菠菜甾醇二十八酸酯,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3)-齐墩果酸,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菠菜甾醇和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菠菜甾醇。
刺苋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的功效。
刺苋 【应用】
胆结石:鲜全草(绿茎较好)6两,猪小肠1段,水煎服,每日1次,连续服用 。
痢疾:全草1~2两,水煎服。
湿热带下:鲜全草或鲜根1~2两,银杏(去壳)14枚,水煎服。
瘰疬:鲜全草或鲜根茎2~3两,水煎调酒服。
牙疳:干全草烧灰研末,擦患处。
湿疹:全草适量,水煎,加食盐少许,洗浴患处。
蛇头疔:叶和蜂蜜捣烂敷患处。
营养价值
每百克嫩茎叶含蛋白质5.5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8克,钙610毫克,磷93毫克,胡萝卜素7.15毫克,维生素B20.32毫克,维生素C153毫克。
本种叶腋有刺,且部分苞片变形成刺,极易和本属其他种区别。
选择品种:夏露地栽培宜选用耐热、耐旱、抗病虫能力较强、高产优质的大叶红苋菜、圆叶苋菜及尖叶红苋菜等。①大叶红苋菜。全株有14片叶,叶片较大,长卵形,叶缘近全缘,深紫红色,叶片周缘为绿色;茎浅绿色,叶肉厚、质嫩,宜熟食,别具风味。播后40天左右即可收获。一般亩产2500公斤左右。②圆叶苋菜。全株有15片叶,叶片正面绿色,背面粉绿色,叶柄及茎为绿色或深紫红色;茎、叶上均有白色短茸毛。嫩株茎、叶柔软,宜熟食。在温暖、水肥充足条件下,生长迅速,播后20余天即可收获。一般亩产2000公斤。③尖叶红苋菜。全株12片叶,叶片较狭长,叶柄及茎均为紫红色,叶、茎上布满白色短茸毛。嫩株肉质略粗,含纤维多,宜熟食。一般亩产量1500公斤。
做畦播种:选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沃疏松的沙壤土或黏壤土,而且喜欢偏碱性的土壤。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整地,每亩施有机肥2000公斤、磷酸二铵50公斤。深翻耙平后,做成宽1.5米的平畦。一般采用直播,很少育苗移栽,以采收幼苗供食用。于5~6月下旬分期播种。播种方式撒播,每亩用种1公斤。播后覆土厚0.5厘米,压实后浇蒙头水。
刺苋 苋菜属野生蔬菜,管理容易,经常保持田间湿润即可。夏播苋菜只需3~6天出苗,出苗后应及时除草,并加强水肥管理,保持土壤湿润。在盛夏高温期,还需覆盖遮阳网进行降温保湿,做到昼盖夜揭,创造有利于苋菜生长的适温环境,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从播种到长有2片真叶时,选晴天进行第一次追肥,约过12天后进行第二次追肥,当第一次间拔采收后进行第三次追肥,每次追肥后要及时浇水,以后每间拔采收一次追肥一次。基肥充足的,生长期间可不追肥。
播后45~50天、苗高12~15厘米、有5~6片叶时进行第一次采收,即间拔一些过密植株。过20天,株高20~25厘米时,可在基部留5厘米进行第二次采收。之后侧枝萌发长成约15厘米时进行第三次采收。
苋菜抗病性较强,主要病害是白锈病,害虫是蚜虫。防治白锈病,发病初期选喷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防除蚜虫,可用40%乐果1200~2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4000倍液喷雾防治。
苋菜 ,又名雁来红、老少年、老来少、三色苋 , 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茎粗壮,绿色或红色,常分枝,…
尾穗苋是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粗壮,具钝棱角,单―或稍分枝,绿色,或常带粉红色,…
雁来红,别名老来少、三色苋、叶鸡冠、老来娇、老少年。拉丁文名Amaranthus tricolor…
刺苋是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圆柱形或钝棱形,多分枝,有纵条纹。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
不凋花,原文amaranth,是传说中四季不谢的花。这是个歧义词条,一指一种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花卉…
千穗谷一年生草本;茎绿色或紫红色,分枝,无毛或上部微有柔毛。叶片菱状卵形或矩圆状披针形,具凸尖,…
凹头苋,苋科苋属植物。草本。茎伏卧而上升,淡绿色或紫红色。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顶端凹缺,有1芒尖。…
大圆叶红苋菜有名刺苋菜、野苋菜、雁来红、三色苋、绵苋、青香苋、野刺苋、米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