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覆盖薄皮。须4对,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腹鳍末端达臀鳍。腹鳍基部稍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1~25。
为底层鱼类。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为多。主食昆虫幼虫及小虾。最大个体2市斤左右。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
基本信息
头顶覆盖薄皮。须4对,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腹鳍末端达臀鳍。脂鳍基部稍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1~25。
为底层鱼类。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为多。主食昆虫幼虫及小虾。最大个体2市斤左右。
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
仔鱼孵出4~5d后开始摄食,此时是下塘的最佳时机。
鱼苗的开口饵料以小型枝角类、轮虫为主,故应确保鱼苗在水溞繁殖高峰期下塘。下塘3d后,随着鱼苗的长大,可投喂中型和大型的枝角类 和桡足类;12日龄后,可投喂摇蚊幼虫、水蚯蚓、寡毛类等底栖动物或者绞碎的鱼浆;15日龄后可投喂破碎的颗粒饲料,鱼苗均能顺利转食,生长良好。
江黄颡鱼苗的开口饵料是水溞,下塘7d后从摄食浮游动物转到摄食底栖动物(摇蚊幼虫、水蚯蚓等),此阶段正是关系到鱼苗成活率高低的关键时刻。以往在江黄颡鱼鱼苗培育中,套用家鱼发塘技术,只注重浮游动物的培养,忽视底栖动物的培养,然后又直接投喂人工精饲料,由于池中底栖动物少,造成稚鱼阶段适口饵料严重缺乏,这是夏花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
如今在生产上采取了以青虾苗代替底栖动物的方法,在发塘池每667平方米设1平方米的网箱,箱内放养抱卵虾1.0kg(抱卵虾必须是同一天捕获的活虾,网箱内投放水草,每2天投喂一次螺(鱼)肉等饲料,并清除残饵,清洗网箱,以保持箱内外池水通畅)。待虾苗孵出后,取出网箱和青虾,让虾苗入池,随即泼洒豆浆,供虾苗摄食。每亩池泼洒豆浆15~17kg,上午、下午各泼1次。
采用上述育苗方法,一般经过21d左右,鱼苗可长到3cm左右,转入鱼种培育阶段。
鱼种培育池可采用普通的养鱼池塘,面积667~2667平方米,水深1.2~1.5m,水源清新,注排水方便。放养前10d,按常规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施基肥,透明度控制在25~50cm。待池中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时,即可将体长2~3cm的夏花放养入池。
下塘2d后,可投喂水蚯蚓、鱼浆或颗粒人工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4次,投喂量约为鱼体总重的6%~8%。江黄颡鱼鱼种有集群摄食的习性,很容易驯食。日常管理中坚持每日巡塘,注意观察和记录天气、水质、鱼的摄食和生长情况,并做好消毒等鱼病防治工作。
一般经过20~25d,鱼种可长到5~6cm,此时可分池进行成鱼饲养。
靠近水源,水质清新,面积2700~6700平方米,水深1.5~2.0m,池底淤泥不宜过厚。在鱼种放养前15d彻底清塘消毒,每千平方米用150kg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主要杀灭潜在的病原体及其它敌害生物,然后每千平方米施用300~400kg的有机肥,培肥水质后再放养鱼种。
1、单养
根据鱼种规格确定放养量,一般5~6cm的鱼种,按4000~5000尾/1000平方米放养;8~10cm的大规格鱼种,按3000~4000尾/1000平方米放养。每千平方米的池塘可套养10cm的鲢鳙鱼种100~150尾,以控制水质,提高池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鱼种下塘前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 min。
2、混养
成蟹塘混养江黄颡鱼,池中应栽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喜旱莲子草(水花生)等植物,水草覆盖率要达到60%以上。2至3月份放养规格为5~10g的蟹种,其放养量为1000只/1000平方米,河蟹当年长至150克左右;6至7月份放养规格6cm以上的江黄颡鱼种,其放养量为1500尾/1000平方米,当年长成20~50g的大规格鱼种。为了消耗水中的浮游生物,净化水质,每千平方米可套养10cm的鲢鳙鱼种100~150尾。
饲料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分两类:一类为冰鲜鱼虾等动物性饵料;另一类为颗粒人工配合饲料。王武等介绍的一个饲料配方为:鱼粉35%,肉骨粉10%,玉米粉19%,小麦粉19%,甜菜碱0.5%,鱼油2%,粘合剂1%,多维0.5%,混合矿物质0.8%,氯化胆碱0.2%,微晶纤维素3%,酪蛋白9%。
每口池塘应设2~4个食台,定点投喂,这样便于集群摄食,也便于检查吃食情况,确定投饵量。根据气候、水温的变化确定投饲率。一般水温在15~20℃时,投饲率约为2%~2.5%;20~28℃时,投饲率约为3%~6%。生长旺季每天投喂两次,上午傍晚各一次。投饲量上午占1/3,傍晚占2/3。日常管理要掌握天气、水质、鱼群活动、生长等情况,经常灌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透明度在25~50cm,并定期用生石灰等对池塘和饲料台消毒,预防鱼病。
病害防治的首要原则是贯彻健康养殖,科学管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清塘一定要彻底,鱼苗、鱼种下塘前须用3%的食盐水进行鱼体消毒;做到“四定”投饲;定期换水,在高温季节应大量加注新水,定期施用生物制剂,池塘底质改良剂,使用增氧机,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改善池塘水质条件,注意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搭配比例等。一旦发生疾病就要及时准确诊断、精确用药。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如下:
肠炎病
病原 点状产气单胞杆菌。
症状 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鳍部充血,有时体表可见到充血斑点。解剖鱼体,可见到腹腔内充满腹水,肠道充满黄色脓液。此病可引起严重死亡。
防治方法 内服“复方呋喃唑酮”,每100 kg饲料添加100g,5~7d为一个疗程;外用“溴氯海因”,每千平方米水深1m用300g,3d后再用一次。
小瓜虫病
病原 小瓜虫
病症 肉眼可见病鱼体表和鳃上有许多白色点状胞囊,鱼体明显消瘦,刮取病鱼胞囊粘液镜检,可见大量小瓜虫缓缓运动。该病可引起鱼种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每千平方米水深1m可用辣椒400g、生姜150g煮成4kg水全池泼洒,连续2~3d,或60~80g/立方米甲醛溶液浸泡鱼种10~20 min,隔天再用一次;同时用甲醛溶液15—20g/立方米。全池泼洒,隔天使用,连用2~3d。
水霉病
病原 水霉菌
病症 受感染的鱼体和鱼卵上可见一层白色棉絮状的菌丝。可使亲鱼受伤部位肌肉腐烂,病鱼瘦弱而死。鱼卵感染后,若不及时处理,菌丝迅速蔓延,也会造成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亲鱼下池前用400g/立方米的食盐和400g/立方米的小苏打合剂浸洗10min;在鱼卵孵化期间,要确保良好的孵化用水,控制适量水体交换,每天用3g/立方米高锰酸钾消毒鱼卵10~15 sec.。
斜管虫病和车轮虫病
病原 斜管虫和车轮虫
病症 虫体寄生在鱼的体表、鳃、鳍等部位,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病鱼离群,常沿池边狂游,最终死亡。
防治方法 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合剂0.7g/立方米全池泼洒。
锚头鳋病
病原 锚头鳋
病症 病鱼焦躁不安,游动缓慢,寄生部位充血发炎,肿胀,出现红斑。肉眼可见锚头鳋寄生。
防治方法 每立方米水体用马尾松叶25g捣汁,全池泼洒。
黄骨鱼作为药用常取其全鱼。其肉性味甘、平,有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肿、喉痹肿痛等症。 黄颡鱼的养殖 在珠江三角和我市的茶楼、食肆、海鲜酒家,食客可以尝到一种叫黄颡鱼的新品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黄颡鱼是我国优质的名贵鱼类,俗称黄骨鱼、骨鱼。它生长在江河、湖泊、水库或其支流等水域,栖息于底层,以各种底栖的无脊椎动物、小杂鱼、虾等为饵,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较广,对营养和其它环境因素的要求不高,因此,在条件较好的水域均可以进行养殖(或增殖)。
黄颡鱼鱼体粗壮,头略平扁,躯干、尾侧扁,背倾斜,胸、腹宽阔平坦,头顶皮肤单薄,表皮比较粗糙,吻纯圆,眼中等,口裂大,齿细小呈绒毛状,唇薄而简单,上枕裸露,有一根向后延伸的骨刺,须4对,鳃盖8条至10条,尾鳍深分叉,其特征鱼一般鱼类有较大的差异。
黄颡鱼是一种广为分布的鱼类,广东省珠江水系和其它河流、湖泊都可以发现它的踪影。在广东,属于黄颡鱼的鱼类共有三种,分别是黄颡鱼、中间黄颡鱼和互氏黄颡鱼。
头顶覆盖薄皮。须4对,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
条纹鮠,Leiocassis virgatus ,为鲿科鮠属的一种鱼类。为底层鱼类,食小型水生无脊…
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us ussuriensis,又名乌苏里鮠,别名牛尾巴、黄昂子、回…
头顶覆盖薄皮。须4对,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
条纹鮠,Leiocassis virgatus ,为鲿科鮠属的一种鱼类。为底层鱼类,食小型水生无脊…
长吻鮠,又名江团、鮠鱼、肥头鱼等,为鲿科鮠属鱼类。长吻鮠是同类鱼中体型最大的一种,…
黄颡鱼,是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的鱼类动物,是一种小型鱼类,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眼小,…
长吻鮠,又名江团、鮠鱼、肥头鱼等,为鲿科鮠属鱼类。长吻鮠是同类鱼中体型最大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