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剑叶凤尾蕨

剑叶凤尾蕨(学名:Pteris ensiformis Burm.)是凤尾蕨科,凤尾蕨属陆生植物。植株高可达50厘米。根状茎细长,被黑褐色鳞片。叶密生,二型;柄长与叶轴同为禾秆色,稍光泽,光滑;叶片长圆状卵形,羽片对生,稍斜向上,不育叶的下部羽片三角形,尖头,羽状,小羽片对生,密接,长圆状倒卵形至阔披针形,先端钝圆,能育叶的羽片疏离,顶生羽片基部不下延,主脉禾秆色,下面隆起;侧脉密接,叶干后草质,无毛。

分布于中国浙江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西南部、四川、云南南部。也分布于日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度北部、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波利尼西亚、斐济群岛及澳大利亚。生林下或溪边潮湿的酸性土壤上,海拔150-1000米。

剑叶凤尾蕨叶型整齐,常绿,养护简单。盆栽于客厅、书房观赏,也可用作庭院、小区、行道,或种于假山或水池边作为点缀景观。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剑叶凤尾蕨

别名:

三叉草 井边茜

界:

植物界

门:

蕨类植物门

纲:

蕨纲

亚纲:

薄囊蕨亚纲

目:

真蕨目

科:

凤尾蕨科

属:

凤尾蕨属

种:

剑叶凤尾蕨

命名者及年代:


形态特征

植株高30-50厘米。根状茎细长,斜升或横卧,粗4-5毫米,被黑褐色鳞片。

叶密生,二型;柄长10-30厘米(不育叶的柄较短),粗1.5-2毫米,与叶轴同为禾秆色,稍光泽,光滑;叶片长圆状卵形,长10-25厘米(不育叶远比能育叶短),宽5-15厘米羽状,羽片3-6对,对生,稍斜向上,上部的无柄,下部的有短柄;不育叶的下部羽片相距1.5-2(3)厘米,三角形,尖头,长2.5-3.5(8)厘米,宽1.5-2.5(4)厘米,常为羽状,小羽片2-3对,对生,密接,无柄,斜展,长圆状倒卵形至阔披针形,先端钝圆,基部下侧下延下部全缘,上部及先端有尖齿;能育叶的羽片疏离(下部的相距5-7厘米),通常为2-3叉,中央的分叉最长,顶生羽片基部不下延,下部两对羽片有时为羽状,小羽片2-3对,向上,狭线形,先端渐尖,基部下侧下延,先端不育的叶缘有密尖齿,余均全缘主脉禾秆色,下面隆起;侧脉密接,通常分叉。叶干后草质,灰绿色至褐绿色,无毛。 [2-3]


主要变种

剑叶凤尾蕨 叉羽凤尾蕨(变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集刊)

能育羽片顶端一至二回分叉,裂片长2-3厘米,开展。分布于中国四川(重庆)。生山坡岩石旁,海拔400米。

少羽凤尾蕨(变种)(新拟)假剑叶凤尾蕨截(海南植物志)

叶片分裂度较简单,通常为一回羽状,或基部多少为二回羽状,羽片2-4对,基部一对羽片单一或2-3叉,间或为羽状,不育叶的羽片或小羽片边缘有细锯齿,先端圆钝、急尖或渐尖,中部的侧生羽片狭披针形,长4-6厘米,宽约1厘米。分布于中国台湾(台北)、广东(珠江口沿海岛屿)、海南、广西(临桂、桂平、藤县、生林下阴处。模式标本采自海南。在广西藤县,用其根状茎治痢疾。

白羽凤尾蕨(变种)(新拟)

羽片中央沿主脉两侧各有1条纵行的灰白色带。分布于中国海南(崖县、南山岭)。生林下,海拔300米。也产于印度北部、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可作为园艺品种。

查看全部

生长环境

剑叶凤尾蕨喜阴湿生境,温度适应范围较广,低于10℃的低温会严重阻碍植株的正常生长,抑制幼叶的萌发,剑叶凤尾蕨生长适宜温度为22℃-32℃。相对湿度65%以上,光照强度在500-1200lux之间植株生长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浙江南部(平阳)、江西南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西南部(安龙)、四川(峨眉山、重庆、雅安)、云南南部(富宁、麻栗坡、河口、勐腊、景洪)也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度北部、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波利尼西亚、斐济群岛及澳大利亚。模式标本采自斯里兰卡。


繁殖方法

剑叶凤尾蕨 孢子繁殖:剑叶凤尾蕨的孢子繁殖比较迅速,也是最简易便捷的方式,选取成熟的叶片,将其叶片边缘成熟的孢子部分剪下来,用毛刷将孢子刷下收集起来。剑叶凤尾蕨孢子萌发力强,一般不需要进行前处理。育苗土壤多用腐殖土、泥炭土、河沙等混合配制而成,常用配方为腐殖土:壤土:河沙=3:1:1的比例混合。以上各原料必需过筛后拌匀,蒸汽灭菌后才能使用。待床土水分渗透后,将孢子粉均匀撒播于床面上,不要覆土,可稍稍淋水,使孢子与土面相接。播后在床面覆盖地膜,保温保湿。光照强度以散射光为宜,切忌暴晒。光照时间每天要在4小时以上,床土温度控制在25℃-30℃,从播种到出叶只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

当孢子体长出3-4片叶后移栽,仍用混合土作为基质。一般情况下,在母株的根部都会有孢子散落下来自然萌发的植株,因此,在不需要大量苗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移植此类小苗。

查看全部

栽培技术

人工栽培时,由于剑叶凤尾蕨栽培基质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为了获得更好的生长,加快叶片萌发及生长,一般采用椰糠(或碎花生壳)+粗沙+腐殖土的栽培方法,二者以1:2:2比例混匀即可。在花盆底部先垫置一层碎陶片,以利排水及增加根部供氧量,盆内填土直至盆高2/3高度,然后放入植株,向盆内均匀添加疏松的腐殖土,厚度以盖过根茎2厘米为宜。为防止栽培基质中携带病菌及有害虫卵,所有栽培基质应在太阳下暴晒1-2天。每次淋水之后,土壤会往下渗落,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添加栽培基质。


病虫防治

剑叶凤尾蕨病害发生较少。常发生叶斑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

常见虫害为介壳虫,温暖湿润环境,通风不良时容易发生。介壳虫寄生于植株叶片边缘或叶背面,幼虫期很短,行动缓慢,当移动到叶背时,即开始结壳。用刺吸式口器吮吸植物体内的汁液。介壳虫繁殖速度快,多了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并引起植株枯萎,严重时整株植株会枯黄死亡,同时诱发煤污病。被害叶片出现斑点,影响生长及观赏。防治方法:将3%的呋喃丹颗粒剂或15%铁灭克颗粒剂埋于根周围基质内,一般直径10厘米的盆施药2-5克,也可以在若虫期用40%氧化乐果乳油剂1000倍液喷杀。


主要价值

剑叶凤尾蕨是热带地区常见的野生观赏蕨类植物,叶型整齐,终年常绿,观赏期长,养护简单。一般可盆栽于客厅、书房观赏,也可用作庭院、小区的林下绿化、行道美化,或种于假山或水池边作为点缀景观。

凤尾蕨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