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小白鹭

小白鹭(学名:Egretta garzetta):体长52-68厘米,为中型涉禽,全身体羽颇似大、中白鹭,体形纤瘦,全身白色。夏羽枕部有两根细长饰羽,前颈和背着生蓑羽。冬季饰羽及蓑羽脱落。眼先裸皮夏季粉红色,冬季黄绿色。生殖期在枕部有两枚长羽,如双辫状。胸前亦簇生矛状长羽,但没有枕部冠翎长。背上蓑羽的先端均微向上卷曲。生殖期后,冠翎和蓑羽均脱落。眼黄色,嘴黑色,下嘴基部带苍白色,面部裸皮灰色,脚、腿黑色,趾上常杂有黄色。栖息于平原、丘陵和低海拔之湖泊、沼泽地带与滩涂地。以鞘翅目及鳞翅目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

主要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一带。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江苏沿海中部地区及台湾和广东、海南。保护等级为低危。

(概述图来源: )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小白鹭

别名:

白鹭、白鹭鸶、…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目:

鹳形目

科:

鹭科

亚科:

鹭亚科

属:

白鹭属

种:

小白鹭

亚种:

亚种

形态特征

中型涉禽,体长52-68厘米。嘴、脚较长,黑色,趾黄绿色,颈甚长,全身白色。繁殖期枕部着生两根狭长而软的矛状饰羽。背和前颈亦着生长的蓑羽。 眼睑粉红色。嘴、颈和脚均甚长,通体白色。

夏羽枕部着生两条狭长而软的矛状羽,状若头后的两条辫子;肩和背部着生羽枝分散的长形蓑羽,一直向后伸展至尾端;羽干基部强硬,至羽端羽枝纤细分散;前颈下部也有长的矛状饰羽,向下披至前胸。

冬羽全身亦为乳白色,但头部冠羽,肩、背和前颈之蓑羽或矛状饰羽均消失,仅个别前颈矛状饰羽还残留少许。

虹膜黄色,嘴黑色,眼先裸出部分夏季粉红色,冬季黄绿色,胫和跗蹠黑绿色,趾黄绿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350-540克,♀330-525克;体长♂540-624毫米,♀535-687毫米;嘴峰♂72-91毫米,♀75-86毫米;翅♂260-290毫米,♀245-273毫米;尾♂83-103毫米,♀78-102毫米;跗蹠♂90-106毫米,♀89-102毫米。(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喜稻田、河岸、沙滩、泥滩及沿海小溪流。常栖息于河川、海滨、沼泽地或水田中。通常出现于平地至低海拔之溪流、水田、鱼塭、沼泽、河口、沙洲地带,部分于冬季会南迁。


生活习性

迁徙:部分留鸟,部分迁徙。长江以北繁殖的种群多为夏候鸟,秋季迁到长江以南越冬,春季于3月中下旬迁到北部繁殖地。长江以南繁殖的种群多不迁徙,为留鸟,校园常见。

习性:喜集群,常呈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动于水边浅水处。成散群进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有时飞越沿海浅水追捕猎物。晚上在栖息地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白天则分散成小群活动。常一脚站立于水中,另一脚曲缩于腹下,头缩至背上呈“S”状,长时间呆立不动,或漫步走动。不时伸长颈部,昂头环顾四周,一有危险,就立即飞走。行走时步履轻盈、稳健,显得从容不迫。飞行时头往回缩至肩背处,颈向下曲成袋状,两脚向后伸直,远远突出于尾后,两翅缓慢地鼓动飞翔。每日天亮后即成群由栖息地飞往觅食地,远者可达数十里,傍晚又结群呈”V”字队形飞至栖息地附近的水田和山坡小树上休息,待结成大群后再一起进入树林和竹林中。晚上成群栖息在小块密林中高大树木顶部,也常在宅旁或庭园树林与竹林内栖息,有时也同夜鹭和牛背鹭一起栖息。性较大胆,不怕人。性群栖,觅食时,常脚探入水中搅动后捕食惊吓中之鱼。繁殖前期有飞向较远的湖泊、河川觅食习性。

食性:以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虾、水蛭、蜻蜓幼虫、蝼蛄、蟋蟀、蚂蚁、蛴螬、鞘翅目及鳞翅目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白天觅食,晚上休息。常飞至离栖息地数里至数十里的水域岸边浅水处涉水觅食,有时亦守候在一定地方等待食物和跟随牛群活动或在附近草地上觅食,偶尔也见栖息于牛背上和啄食牛身上的寄生虫。

叫声:于繁殖巢群中发出呱呱叫声,其余时候寂静无声。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四川中部峨眉、雅安、西昌、贵州、北达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南至云南西双版纳、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岛和台湾,偶见于甘肃兰州、山东威海和北京。

国外分布:分布于非洲、欧洲南部和中部,往东到突厥斯坦、小亚细亚、伊朗、中亚和日本,往南到印度、中南半岛国家、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和南非开普省。 小白鹭世界分布图

查看全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3-7月。在进入繁殖前1个月已成对。通常结群营巢于高大的树上,甚至有多达200多对的白鹭和150对夜鹭同时在一棵大的黄桷树上营巢 。巢距地高15-20米。营巢由雌雄鸟共同进行,雌鸟留在巢边,雄鸟外出觅找巢材,运回后交雌鸟筑巢,有时亦就近强占同一树上的喜鹊巢,将巢折掉来营建自己的巢。巢呈浅盘状,结构较简陋,由枯树枝、草茎和草叶构成,亦有在芦苇丛中地上和灌木上营巢的。每窝产卵3-6枚,通常间隔24或48小时产1枚卵。卵为卵圆形,也有呈橄榄形和长椭圆形的,灰蓝色或蓝绿色,大小为30-38毫米×42-53毫米,平均34毫米×48毫米,重25-32克,平均29克。雌雄亲鸟轮流孵卵,以雌鸟孵卵时间较长,孵化期25天。雏鸟晚成性,出生时没有羽毛,不能调节自己的体温,因此雌雄亲鸟轮流抱窝,为雏鸟保温或遮荫,共同育雏。


亚种分化

(以上资料来自: )


种群现状

小白鹭是中国南方常见的一种鹭类,数量较丰富,但近来种群数量明显下降。据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的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中国仅见到10183只,其中香港1966只,台湾7242只,大陆实际仅见到957只。1992年在中国见到15621只,其中香港1672只,台湾1084只,大陆1865只,种群数量有所增加。在亚洲总的情况据1992年的调查,西亚为3208只,南亚31343只,东亚15667只,东南亚12543只,总计种群数量为62761只。

小白鹭物种受到湿地退化、农业排水(例如水稻种植和捕鱼)、管理做法(例如水稻种植)、农业和工业生产(Kushlan、Hancock 2005)的污染而造成的威胁。该物种也容易受到禽流感的影响,因此可能会受到未来病毒爆发的威胁(Elliset 2004,Melvill、Shortridge 2006)。而且它以前曾因被狩猎而遭受过羽流贸易(尽管这不再是威胁)(Del Hoyo 1992,Kushlan、Hancock2005)。另外小白鹭印度洋亚种的筑巢被马达加斯加的村民毁坏(Langrand 1990)。

在建立的人工岛筑巢场所,法国成功地吸引了小白鹭在该地区筑巢(Hafner 2000)。意大利西北部的一项研究表明,应保护现有的筑巢场所,并应积极管理饲养生境以保持适宜的生境特征(Fasola、Alieri 1992),还建议建立一个新的筑巢地点网络,间隔4-10公里,与现有区域内无适当筑巢地点的现有觅食生境有关(Fasola、Alieri 1992)。淡水生境需要可持续地管理。建立殖民地周围的非侵入地带。 饲养管理、繁殖与大白鹭相似。该鸟人工笼养较多,易人工饲养驯化。小白鹭冠翎具有较高的饰用价值,因过去任意猎取它的羽毛,使它几乎濒于绝种,现已禁猎,资源恢复较快。

查看全部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附录Ⅲ物种。

列入2000年中国国家林业局《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查看全部

鹭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棕夜鹭是一种中型涉禽,身长56-66 cm。这是一个矮胖的鹭。黑色头冠,腿爪是明亮的黄肉桂色。…
  • 栗苇鳽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30-38厘米。外形和紫背苇鳽相似。…
  • 夜鹭是中型涉禽,体长46-60厘米。体较粗胖,颈较短;嘴尖细,微向下曲,黑色;胫裸出部分较少,…
  • 雪鹭:全身洁白的羽毛,颈背有丝状蓑羽。有一双亭亭玉立黄色长腿和一个黑色的鸟喙。在繁殖季节,鼻孔和眼…
  • 船嘴鹭是鹭科船嘴鹭属的鸟类,是中型涉禽。船嘴鹭生活在秘鲁南部和巴西至墨西哥的红树林沼泽。…
  • 黑冠鳽俗称黑冠麻鹭,体型小但粗壮,身体呈深红褐色或黑色。…
  • 绿鹭:是鹳形目鹭科绿鹭属鸟类。体型小,头顶黑,枕冠亦黑色,上体蝉灰绿色,…
  • 紫背苇鳽是鹭科、苇鳽属动物,为涉禽,体长约33厘米。头顶黑色,…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