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蜡梅,是双子叶植物纲、蜡梅科、蜡梅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多个省份,生长于海拔300米至2900米的山地疏林中及石灰岩石山地,目前尚未有人工引种栽培。
山蜡梅的总别名:臭蜡梅、岩马桑、铁筷子、秋蜡梅、毛山茶、小坝王、亮叶腊梅、香风茶、野蜡梅、雪里花、鸡卵果。
一般生长在长江以南,安微,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区。
基本信息
山腊梅 常绿灌木,高1-3米;幼枝四方形,老枝近圆柱形,被微毛,后渐无毛。叶纸质至近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少数为长圆状披针形,长2-13厘米,宽1.5-5.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钝至急尖,叶面略粗糙,有光泽,基部有不明显的腺毛,叶背无毛,或有时在叶缘、叶脉和叶柄上被短柔毛;叶脉在叶面扁平,在叶背凸起,网脉不明显。
花小,直径7-10毫米,黄色或黄白色;花被片圆形、卵形、倒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15毫米,宽2.5-10毫米,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雄蕊长2毫米,花丝短,被短柔毛,花药卵形,向内弯,比花丝长,退化雄蕊长1.5毫米;心皮长2毫米,基部及花柱基部被疏硬毛。
果托坛状,长2-5厘米,直径1-2.5厘米,口部收缩,成熟时灰褐色,被短绒毛,内藏聚合瘦果。花期10月-翌年1月,果期4-7月。
生长于山地疏林中或石灰岩山地。
产于中国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和陕西等省区。
药用价值
花黄色美丽,叶常绿,是良好的园林绿化植物。根可药用,治跌打损伤、风湿、劳伤咳嗽、寒性胃痛、感冒头痛、疔疮毒疮等。种子含油脂。
嘎龚嘎勒豆嘎偷:根主治风湿性关节痛,骨折《苗药集》。
【侗药】削昆,Xoh Kuedp:根主治代喉老(老年性咳喘) ,耿高更(漏肩风) 《侗医学》。
【布依药】铁筷子,岩马桑:根主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疼痛《民族药志二》。
【水药】梅晒,梅阿:根皮主治跌打损伤或风湿关节疼痛《民族药志二》。
叶(山蜡梅叶):微苦、辛、凉。清热解毒,祛风解表。用于中暑,咳嗽痰喘,胸闷,蚁、蚁叮咬,预防感冒。花:辛,温。疏风散寒,芳香化湿,辟秽。用于风寒感冒,咳嗽痰喘,食欲不振。根:用于跌打损伤,风湿,寒性胃痛,感冒头疼,疖疮肿毒。
播种苗多数花的品质差,故常作砧木用。但庭院附近如无狗英梅的素心腊梅、磬口腊梅等,植株所结的种子,播种后亦能获得品质较好的实生后代,因而常用此法进行培育新品种。长江流域一带当果实呈黄褐色时,可行随采随播,秋天即能长成小苗,越冬时稍加防寒,即可安全越冬。北方地区宜将种子贮藏(干藏与沙藏均可)至春季播种。
常用的方法有地压和高压两种。在春季进行压条,秋后作切离分栽。一般在压条时宜选隔年生粗壮枝,先行环状剥皮或金属丝环状扭捋,然后将处理部位埋入土中或用塑料袋、钵套上加土,干旱时注意浇水,至深秋落叶后即可生根分栽。此法在家庭繁殖腊梅较为简便适用。
该法是优良品种快速繁殖所采用的有效方法。通常以实生苗为砧木,用二年生苗或一年生中的大苗。春季发芽前或发芽初期进行(要将接穗上的嫩芽抹掉后再接,仍可萌发副芽或不定芽),多用切接法,78月生长期常用腹接法,接穗用当年生粗壮枝,去叶后嫁接,并套以塑料袋予以保鲜,需作遮阳,否则日光下袋内温度过高易导致湿度下降而使接穗干枯死亡。大苗砧木或狗英子大树换种嫁接,常用劈接法。
栽培与养护腊梅最适在花后至发芽初期移栽,小苗可裸根栽种,大树宜带土球移栽。地栽腊梅为促进嫁接苗分枝,形成丰满的树形,栽后每年休眠期宜进行一次结合整形的重修剪,生长期还需进行23次摘心,以促进增生开花枝,一般至8月上旬停止摘心打头,并追施磷、钾肥,以促使形成开花枝。腊梅喜肥,每年冬季需施一次饼肥等有机肥作基肥,生长期每半月左右施一次液肥,开花前再施一次完全肥,可促使开花时花色亮丽,花朵肥大。
腊梅还常被用作盆栽。由于腊梅长势旺盛,一般宜选用较大型的素烧盆,下垫瓦片以利排水,培养土以70《的壤土加30《的泥炭土即可。盆底先加一层粗粒土,再加一层细土并混以少量腐熟饼肥或厩肥作基肥。然后将苗栽人盆中,将培养土压实,浇以透水即可。其他如修剪和施肥的要求基本与地栽苗相似。这里应注意的还要做好浇水工作。以上所说“旱不死的腊梅”只是指地栽腊梅,而盆栽腊梅宜间干间湿,切不可过干。盆栽腊梅每12年需作一次翻盆换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