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鸦鹃,是杜鹃科、鸦鹃属的中型鸟类,体长30-40厘米,外形似褐翅鸦鹃,通体黑色,肩和翅栗色,但体型较褐翅鸦鹃小,且翼下覆羽为红褐色或栗色。小鸦鹃为留鸟,通常栖息于草地、灌木丛和矮树丛地带,喜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和小型动物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小鸦鹃广泛分布于南亚、东亚和东南亚地区。1989年,…
绿胸八色鸫:是雀形目八色鸫科的鸟类,共有12个亚种。体长为16-18厘米,体重65-69克。体型圆胖,尾短,腿长。头黑,上体绿色,两翼深色而具白色斑纹,头顶至后枕深褐,胸及腹部苹果绿,臀亮红。飞行时易见。叫声简单是重复的双哨音“pih-pih“,间隔极短。有些亚种活动区域高可至海拔2000米。在森林底层活动,翻拣树叶及朽木以寻找无脊椎动物为食。…
灰背隼是隼科隼属鸟类。全长25-33厘米,雄鸟头顶深灰色,头部棕褐色,具不明显的细白色眉纹,颊、喉白色,上背及两翼深灰色,飞羽黑色,尾灰色而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不明显的白色端斑,下体棕褐色而具细黑色纵纹。雌鸟头及上体暗红、褐色而具黑褐色横斑,有不明显白色眉纹,颊、喉白色,胸腹白色而具粗的棕褐色纵纹。幼年或未成熟的灰背隼,上体呈棕色,覆羽被麂皮包围并带有黑色的轴线,下面的棕色非常显着,两侧有大斑点。灰背隼共有9个亚种。灰背隼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地区,在西伯利亚繁殖,冬季南迁至埃及和中东地区、日本和印度北部越冬。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北地区、河北、甘肃北部、青海北部,…
巨松鼠也称为树狗、黑狸、藤狸、黑果狸、黑大松鼠或马来亚大松鼠,为一种大型啮齿类动物。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亚热带季雨林的高树上,是典型的树栖动物。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国云南南部和西部、广西南部、海南和西藏,并且延伸到尼泊尔东部、阿萨姆等地。巨松鼠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黄嘴白鹭,也叫白老、唐白鹭,珍稀水禽,中型涉禽。体长46-65厘米,体重320-650克。雌雄羽色相似,通体白色。嘴、颈、脚均长。夏季嘴橙黄色,眼线蓝色,脚黑色,头顶至枕部有多枚细长白羽组成的丛状羽冠;背部、两户生有蓑状长羽,向后延伸超出尾端,前颈基部的蓑羽垂至下胸。趾有四个,黄色,三前一后;前后趾位于同一平面上,前趾基部有蹼相连。冬季嘴暗褐色,下嘴基部黄色,眼线黄绿色,脚亦黄绿色,背、肩和前颈无蓑状长羽。虹膜黄色,爪黑色。栖息于海岸峭壁树丛、潮间带、盐田以及内陆的树林、河岸、稻田,以鱼、虾和蛙等为食,有结群营巢、修建旧巢和与池鹭、夜鹭、牛背鹭混群共域繁殖的习性。…
岩雷鸟,松鸡科雷鸟属动物,共有25个亚种。雄鸟体长为38厘米,体重380克;雌鸟体长36厘米,体重450克。嘴较平而弱,爪的前端带有黑色。它的羽色与柳雷鸟很相近,只是夏季的羽色比柳雷鸟浅淡一些,呈皮黄灰色;冬季时,从嘴角到眼睛后面有一条宽的黑纹。眼睛内的虹膜褐色;嘴、爪都是黑色。栖息地类型除了北极冻原带、冻原灌丛森林、多岩石的草甸地带以外,还栖息在高山针叶林、高山和亚高山草甸等高山地带。除了繁殖期外大多成群活动,大多为3-5只的小群,冬季有时甚至可达100只以上。主要多在地面上活动,冬季晚上则栖息于雪穴之中。食物主要是桦树、柳树,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枝、芽包、嫩叶、花、浆果、种子和果实等。…
亚历山大鹦鹉:是亚洲最大的长尾鹦鹉,共有5种亚种,身长依照不同亚种为56-62厘米,体重198-258克。鸟体为绿色,脸颊和颈部为灰蓝色,雄鸟颈部会长出一条灰蓝色的细窄条状羽毛,沿着蜡膜到眼睛有一条黑色羽毛,颈部有著一条很宽的黑色环状羽毛和一条很宽的粉红色环状羽毛;腹部黄绿色,外侧翅膀覆羽带有一块紫红色的羽毛;鸟喙红色,尖端黄色;虹膜黄白色。雌鸟的颈部没有黑色的和粉红色的环状羽毛,鸟体色较为黯淡,中间尾羽平均长度较雄鸟短。分布地区十分广阔,横跨数个国家,野生鸟栖息于海拔900米以下各种干燥与潮湿的地方,包括森林、农作物区、红树林、椰子园等地。外表有点类似环颈鹦鹉,但是体型明显大的多,…
凤头卡拉鹰亦称凤头巨隼,共有三种。是一些有黑色头冠的老鹰,喙较短,先端两侧有齿突,基部不被蜡膜或须状羽;鼻孔圆形,自鼻孔向内可见一柱状骨棍;翅长而狭尖,扇翅节奏快;尾较细长。飞行快速,善于在飞行中追捕猎物。和一般老鹰的不同点在于以腐食维生,在地上筑巢。产于北美和拉丁美洲。…
灰鹤是鹤形目鹤科鹤属鸟类,别名千岁鹤、玄鹤、番薯鹤、普通鹤、元鹤。通体羽色几乎全为灰色;前额和眼先黑色,头顶裸区部分呈朱红色,喉、前颈和后颈灰黑色;自眼后有一道宽的白色条纹伸至颈背;眼虹膜红褐色或深红色;嘴暗绿色,先端颜色略淡;胫、跗跖及趾均为灰黑色。灰鹤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洲和非洲北部地区。在中国见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和东南沿海。栖息于开阔的草地、湖泊、河滩及沼泽地带。以5—10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可达40—50只。飞行时排列呈“V”字或“人”字形。以植物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为食,也捕食昆虫、蚯蚓、蛙、蛇、鼠等。繁殖期4—6月。单配制,但不稳定。每窝产卵2枚,灰褐色。…
亚洲金猫:体重10-15千克,体长78-100厘米。尾长48厘米,约为体长的一半左右。体毛呈黄色,背脊呈棕黑色。眼角前内侧各有一条白纹,长约20毫米,其后为一棕黄色宽纹,一直向后伸展至枕部,其两侧有黑纹。眼下有一白纹延伸至耳基下部,其上、下缘均具明显黑线。耳背呈黑色,耳基具灰色毛。喉和前胸部有淡黑色横纹或花斑点。头部花纹衡定,但毛色变异很大,有些个体的背毛黑棕,且具美丽而不规则的花纹。有些个体全身花白褐色主要有3个色型,亮红色到灰棕色、暗灰褐色和全身斑点者。
小杓鹬是鸻形目鹬科杓鹬属的涉禽,体长30厘米左右,体重100-250克。是体型最小的杓鹬。头顶黑褐色,具较细的中央冠纹。穿眼纹黑褐色,眉纹淡黄色。背、肩羽黑色,密布淡黄色羽缘斑。前颈、胸皮黄色,具细的黑褐色条纹。腹白色,两胁具黑褐色斑。嘴峰略微向下弯曲,下喙基部肉色。栖息地在湖边、沼泽、河岸及附近的草地和农田。冬季出现在沿海地区。食物有昆虫、蟹类、草籽等。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国;越冬地在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偶然飞抵塔斯马尼亚岛,…
中华鲟:是硬骨鱼纲、鲟科的鱼类。常见个体体长0.4-1.3米,体重50-300千克;最大个体体长5米,体重可达600千克。是中国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以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
石貂是鼬科、貂属的一种中小型哺乳动物。体型中等,雄体长450毫米,体重1.5千克左右。毛色单一,灰褐色或淡棕褐色;喉斑大,可延及前胸,通常白色或略带棕色斑点。四肢短粗,皆具5趾,趾行性,各趾有趾垫,掌垫3枚。石貂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以及中国新疆、西藏、宁夏、甘肃、陕西、河北、辽宁、青海、内蒙古、四川、山西、云南地区。石貂栖息生境多样,多石林地、开阔草原、黄土高原的深沟谷地以及青藏干寒高原皆有踪迹。石貂穴居洞内,多昼伏夜出,但晨昏活动较频。善于攀爬跳跃,在高20米、倾斜90度的泥石壁上行动自如;如被追赶急迫,一跳可达2-3米。石貂主要捕食小型鸟兽为生,亦吃鱼、蛙和大型昆虫,…
白鹇,是鸡形目雉科鹇属的一种留鸟。雄鸟上体白色并具黑色纹,下体黑色,头顶具黑色长羽冠,尾白而长;雌鸟体型较小,以橄榄褐色为主,下体具白色或皮黄色细纹;虹膜褐色,眼周具红色裸皮,喙黄色,脚鲜红色。晋张华《鸟经》载:“颜色纯白,行止闲雅,故名白鹇。”白鹇是中国广东省省鸟,分布于中国华南、华中及西南地区;印度北部、尼泊尔、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也有分布。白鹇栖息于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马尾松林。白鹇常成对或以家族群活动,冬季可结成20只左右的大群,性机警,胆小怕人。白鹇是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的嫩叶、幼芽、花、茎、浆果、种子以及苔藓等为食,也吃鳞翅目昆虫。白鹇繁殖期 4一5 月,…
太阳锥尾鹦鹉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鹦鹉羽毛鸟体大部分为金黄色,头顶、脸颊两侧、下腹部、和背部下方都带有点桔色的色调。主要栖息于干旱,半落叶阔叶林和树木繁茂的热带稀树草原。食物为种子、浆果、水果、坚果、昆虫以及其幼虫等,通常成对活动,繁殖期聚小群,分布于巴西和圭亚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