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心藤为木质攀援藤本,有卷须;嫩枝有棱,密被糙伏毛,老枝有灰白色皮孔。单叶对生或近对生,长圆状椭圆形,长7~13厘米,宽2.5~6.5厘米,顶端骤尖,基部通常钝,全缘,上面近无毛或被稀疏糙伏毛,下面干时淡黄色,被稀疏糙伏毛;网脉两面均明显;叶柄长6~14毫米。花夏季开放,黄色,单性异株,组成腋生聚伞花序;萼杯状,高不及1毫米,边缘近截平;花冠肉质,钟状漏斗形,长4~6毫米。裂片5,长椭圆形,里面被疏柔毛;雄蕊5,花药线状披针形。核果近椭圆状,稍压扁,长2~3厘米,被糙伏毛,核有纵条纹。
主要生长于云南省的生于海拔800—1800米的疏林、灌丛及沟谷林内。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海南、贵州以及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基本信息
黄马胎 木质藤本;幼枝深褐色,被黄褐色糙伏毛,具棱,小枝灰色,圆柱形,渐无毛,具灰白色、圆形或长圆形皮孔;卷须粗壮,与仆洲沦生。叶长椭圆形至长圆形,稀披针形,长8-17厘米,宽3-7厘米,先端渐尖至尾状,尾端圆形,基部圆形或楔形,干时表面榄绿色,近无毛,背面赭黄色至紫红色,略被毛,中脉在表面为一狭槽,背面隆起,延伸至尾端成小尖头,侧脉(3 )5(-6)对,弧曲上升,在背面与细网脉均突起;叶柄长6-14毫米,圆柱形,上面具窄槽,疏被或密被黄褐色糙伏毛。雄花序交替腋生,长1-2.5厘米,花序梗长约1厘米,被黄褐色糙伏毛;小苞片极小。雄花:芳香;花芽淡绿色,球形至开花前为长圆形;花梗长1-2毫米,粗约0.5毫米;花萼杯状,长1.5-2毫米,微5裂,裂齿尖且微小,外面密被黄色糙伏毛,里面无毛;花冠黄色,长4-6毫米,5裂片,裂片卵形,先端内弯,外面密被黄色糙伏毛,里面被短绒毛;雄蕊5,花丝干时橙黄色,长约3-4毫米,基部细,向上逐渐加宽,花药黄色,卵形,长约1.5毫米;雌蕊不发育,子房圆锥形,长约2毫米,花柱长2-3毫米,先端平截。雌花序交替腋生,长1-1.5厘米,粗壮,被黄褐色糙伏毛,小苞片小,钻形,长不到1毫米;花序梗长0.5-0.8厘米。雌花:(未成熟)芽时卵形,花梗长2-10毫米,粗1-2毫米;花萼浅杯状,长1-1.5毫米,5裂片,裂片钝三角形,外面密被黄褐色糙伏毛;花瓣5,长圆形,长3-4毫米,先端内弯,外面密被黄褐色糙伏毛,里面被短绒毛;退化雄蕊5,长约2毫米,花丝扁线形,长约l.5 毫米,花药卵状三角形,长约0.5毫米;子房近球形,长约2毫米,密被黄褐色硬伏毛,花柱极短或无,柱头盘状,5圆裂。核果椭圆形,长2-3.7 厘米,宽1-1.7厘米,疏被淡黄色硬伏毛,由淡绿、黄绿转橙黄至橙红色,甜,果肉薄,干时具下陷网纹及纵槽,基部具宿存、略增大的萼片。种子1枚。花期4-8月,雌花较晚,果期6-12月。
常生林中或溪边,攀援于树上。
国内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等地区也有分布;国外见于越南北部地区。
采收:全年可采。挖取根部,去除须根,晒干,或斩成短段后晒干。
药材性状:本品长条状,稍肉质,弯曲不直,弯处有凹痕,可见须根残痕,灰黄色。横切面皮部厚而疏松,木质部黄白色,有明显的射线。气微香。以根条粗壮、表面灰黄、皮部肥厚者为佳。
性味和功用:微苦、涩、平。祛风活络,消肿,解毒。用于风湿性腰腿痛,手足麻痹,跌打损伤等症。常用量10~15克。
用途及功能:果肉味甜可食;根或老藤祛风活络,除湿消肿,并治毒蛇咬伤、黄疸。
附注:本种虽名黄马胎,但性味功能与走马胎均有所不同,故不能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