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珠颈斑鸠

珠颈斑鸠 (学名:Spilopelia chinensis),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斑甲,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

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是中国东部和南部最为常见的野生鸽形目鸟类,俗称“野鸽子”。体长30厘米左右,和鸽子大小相似。通体褐色,颈部至腹部略沾粉色。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颈部两侧为黑色,密布白色点斑,像许许多多的“珍珠”散落在颈部,为本种最为显著的特征,因而得名“珠颈”斑鸠。 不过这个珍珠斑点只有成年的珠颈斑鸠才有,幼鸟是没有的(此外,印度还有一个亚种也是没有“珍珠”的),且幼鸟的颜色也没有成鸟那样鲜艳。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珠颈斑鸠

别名:

鸪雕、鸪鸟、中…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鸽形目

科:

鸠鸽科

亚科:

鸠鸽亚科

属:

珠颈斑鸠属

种:

珠颈斑鸠

亚种:

亚种

分布区域:

东南亚、华东、…

保护级别:

无危标准

形态特征

中型鸟类,头为鸽灰色,上体大都褐色,下体粉红色,后颈有宽阔的黑色,其上满布以白色细小斑点形成的领斑,在淡粉红色的颈部极为醒目。尾甚长,外侧尾羽黑褐色,末端白色,飞翔时极明显。

雄鸟前额淡蓝灰色,到头顶逐渐变为淡粉红灰色;枕、头侧和颈粉红色,后颈有一大块黑色领斑,其上布满白色或黄白色珠状似的细小斑点,上体余部褐色,羽缘较淡。中央尾羽与背同色,但较深些;外侧尾羽黑色,具宽阔的白色端斑。翼缘、外侧小覆羽和中覆羽蓝灰色,其余覆羽较背为淡。飞羽深褐色,羽缘较淡。颏白色,头侧、喉、胸及腹粉红色;两胁、翅下覆羽、腋羽和尾下覆羽灰色。嘴暗褐色,脚红色。

雌鸟羽色和雄鸟相似,但不如雄鸟辉亮、较少光泽。虹膜褐色,嘴深角褐色,细长而柔软,脚和趾紫红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20-200g,♀120-205g;体长♂275-340mm,♀272-330mm;嘴峰♂15-19mm,♀14-18mm;翅♂139-163mm,♀137-160mm;尾♂131-165mm,♀123-162mm;跗蹠♂23-25mm,♀20-26mm。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栖息于有稀疏树木生长的平原、草地、低山丘陵和农田地带,也常出现于村庄附近的杂木林、竹林及地边树上或住家附近。 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他斑鸠混群活动。常三三两两分散栖于相邻的树枝头。栖息环境较为固定,如无干扰,可以较长时间不变。觅食多在地上,受惊后立刻飞到附近树上。飞行快速,但不能持久。飞行时两翅煽动较快。鸣声响亮,鸣叫时作点头状。鸣声似“Ku-Ku-u-ou”。反复重复鸣叫。

珠颈斑鸠通常出现于城市、村庄及其周围的开阔原野和林地里,其中在城市公园和道路旁边的树上和地上甚至灯杆电线杆上都很容易见到,个儿大特征明显,一般又不怕人,因此用肉眼也很容易观察到它的外观特征。珠颈斑鸠觅食时会在地面边走边寻找草叶或道路上的植物种子、果实、小虫来吃。珠颈斑鸠的叫声也是识别特征之一,它的叫声在林子里也能传播得较远,和东部常见的另外两种斑鸠——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和灰斑鸠(Streptopelia decaocto)——的叫声节奏都不一样。

珠颈斑鸠繁殖于树上(偶尔也在地面或者建筑上繁殖),以树枝在树杈间编筑简陋的编织巢,育雏习性为鸽形目典型的以鸽乳育雏,父母双亲共同筑巢、孵卵、喂养雏鸟。

查看全部

生活习性

珠颈斑鸠属留鸟,常成小群活动,栖息场地较为固定。早晨天刚亮即外出觅食,食饱后喜栖在高压电线或离地面较高的横树干上休息。

可快速起飞和飞行,起飞时有一种特有的快速扇动翅膀的“噗噗”声响。雄性呼唤雌性时发出“gu(短)-gu(短)-gu(长)”音,向雌性求爱时发出短促而连贯的“gu-gu”、“gu-gu”音,并像鸡啄米一样边叫边点头。

珠颈斑鸠是肌胃,研磨能力较强。主食是颗粒状植物种子,例如稻谷、玉米、小麦、豌豆、黄豆、菜豆、油菜、芝麻、高粱、绿豆等,或者是初生螺蛳。有时也吃蝇蛆、蜗牛、昆虫等软体动物。冬天常傍在乌鸫近旁,捡食乌鸫吃下樟树籽之后吐出的樟树籽核。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特别是农作物种子,如稻谷、玉米、小麦、豌豆、黄豆、菜豆、油菜、芝麻、高粱、绿豆等。

常见留鸟。喜在村落及农田附近活动。5-7月繁殖。用小树枝在树杈上搭建极为简单的平台巢。每窝产卵2-3枚。幼鸟孵出后,亲鸟嗉囊能将食物消化成食糜并分泌一些特殊成分形成“鸽乳”,用于喂养幼鸟。珠颈斑鸠有多种叫声,常为反复的“咕咕-、咕咕-”,连续而低沉。在久雨初晴时和久晴欲雨时鸣叫特别频繁。喜欢生活在开阔地及稀疏的树林中,房前屋后有它们较多的踪影,常飞到地上、旱田或小溪边觅食,生性胆小,人若靠近,则常转身以背相向。除晨昏觅食外,平时都栖息在跨空电线、树林中。晚上一般成对或单只栖息在桂花树、樟树等常绿或有较多横向干枝的树枝上。繁殖、饲养管理与其它鸠鸽科鸟类相同。

珠颈斑鸠与同属其它斑鸠一样,一般不会群居,而是单独或成对出现。它们是温驯的鸟类,但是突然的噪声会使它们惊起。它们的飞行姿势与凤头鸠类似,着陆时尾巴会上倾。

珠颈斑鸠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特别是农作物种子,如稻谷、玉米、小麦、碗豆、黄豆、菜豆、油菜、芝麻、高梁、绿豆等。有时也吃蝇蛆、蜗牛、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通常在天亮后离开栖息树到地上觅食。离开栖息地前常鸣叫一阵。觅食活动多以早晨7-9时和下午3-5时较为活跃。

查看全部

生长繁殖

求偶的雄性在表演时身体会极度倾斜,并在绕圈飞行时舒展自己的双翅和尾巴以吸引雌性。 珠颈斑鸠通常为一夫一妻制,一年繁殖二到三次,繁殖期为4-11月份按地区划分(本人在上海观察斑鸠从四月份已经进入繁殖)。

珠颈斑鸠通常一次生两颗白色的蛋(也有个别案例生产三个玫四个),前后大约差一两天。孵化期为15-18天,小斑鸠就会破蛋而出。孵蛋、养育小斑鸠则是由雄鸟和雌鸟轮流照料,喂食它们鸽乳。再过约两星期,小斑鸠就必须离巢。

通常由雄鸟寻找合适的地方,再带雌鸟去选,选一个双方都认为可以的地方,筑巢是一起筑的;但也可能“鹊巢鸠占”,占用之前其他珠颈斑鸠或其他鸟类的巢。营巢于小树枝杈上或在矮树丛和灌木丛间营巢,也见在山边岩石缝隙中营巢的。巢呈平盘状,甚为简陋,主要由一些细枝堆叠而成,结构甚为松散。

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椭圆形,光滑无斑,大小为26-29mm×20-22mm。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8天。珠颈斑鸠每年至少可以繁殖3次。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华东、华中、华南、华西南、台湾,以及国外的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珠颈斑鸠分布图 遍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西抵四川西部和云南,北至山西中部,南达台湾、香港和海南岛。

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已被引种到澳大利亚和美国。

查看全部

亚种分化

珠颈斑鸠指名亚种(学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chinensis),Scopoli于1786年命名。分布于美国以及中国大陆的华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州。

珠颈斑鸠台湾亚种(学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formosa),Kuroda于1927年命名,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湾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中部。

珠颈斑鸠海南亚种(学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hainana),Hartert于1910年命名,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海口。

珠颈斑鸠滇西亚种(学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tigrina),Temminck于1810年命名。分布于孟加拉、印度、缅甸、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珠颈斑鸠西南亚种(学名:Streptopelia chinensis vacillans),Hartert于1916年命名,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蒙自。

查看全部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注:珠颈斑鸠全部图片及图册网址 )

斑鸠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鸸鹋,别名澳洲鸵鸟、澳大利亚鸵鸟等,是鸸鹋科鸸鹋属下的一个物种。其体型较大,体高可达1.8米,…
  • 丽色奇鹛,是画眉科奇鹛属的一种,是海拔迁徙的候鸟,分布于印度、缅甸和中国大陆。…
  • 白腹鸫是鸫科、鸫属中型鸟类,体长21-24厘米。头灰褐色,无眉纹,背橄榄褐色,尾黑褐沾灰,…
  • 鸨科:是鸨形目、鸨科的中型至大型的陆栖鸟类,最大者站立高度超过1米,体重达10千克。身体粗壮,…
  • 锤头鹳是鹳形目锤头鹳科的涉禽,产于非洲,分布于撒哈拉以南,亦见于马达加斯加,阿拉伯半岛西南部。…
  • 渡渡鸟,或作多多鸟,又称毛里求斯多多鸟、愚鸠、孤鸽,是仅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这种…
  • 帽带企鹅:最明显的特征是脖子底下有一道黑色条纹,像海军军官的帽带,显得威武、刚毅。…
  • 戴胜,是戴胜科戴胜属鸟类。戴胜中等体形,色彩鲜明,头具狭形羽所成的羽冠,…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