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斑腹小鸮(Athene brama):是鸱鸮科、小鸮属的一种鸟类。体长20厘米左右。面盘不明显,没有耳羽簇,皱领也不显著。跗蹠和趾被羽。上体为灰褐色至棕褐色,具白色斑点,尤以头顶较为细密,眉纹和两眼之间为白色,后颈具不完整的白色翎领。下体为灰色,没有条纹,两胁具横斑,所以得名,但腹的中部为纯白色,没有斑。虹膜金黄色。嘴角绿色,嘴峰有时较暗,有时较黄,蜡膜绿色或绿褐色,脚黄绿色,铅绿色或暗黄色。
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农田和村寨附近的疏林及灌木林中,也出现于花园、果园和村镇的附近。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也吃小鸟和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蝙蝠等。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伊朗和中国等地。
基本信息
横斑腹小鸮雌雄羽色相似,但体型雌鸟通常比雄鸟大。眼先白色,具黑色羽干纹并形成须状。眼上方白色,形成两道眉纹并在前额连结成“V”形斑。耳羽皮黄褐色具白色羽干纹,眼周亦为白色。上体大致为暗沙褐色,头部稍暗有浅黄色羽干纹,先端膨大成水滴状,其余具圆形棕白色斑,在后颈和上背处斑点较大,形成不甚明显的“V”型领斑。翅上覆羽同背具白色斑点,中覆羽和大覆羽白斑较大且多为卵圆形。飞羽褐色,外翈具棕白色斑,内翈具大的白色圆斑和灰白色端斑。尾上覆羽淡黄褐色,基部白色,尾暗沙褐色,有的道棕白色横斑和灰黄白色端斑。颏白色,喉亦为白色,并向两侧延伸至耳羽下方,形成一三角形斑。前颈白色具一带有白色斑点的褐色横带,形成半颈环状。其余下体棕白色,胸和两胁前部具粗著的褐色纵纹,两胁后部、腹中央、肛区及尾下覆羽纯棉棕白色,翅下覆羽纯白色。跗蹠和趾被羽,棕白色。(普通亚种)
虹膜黄色,嘴黄绿色,爪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00-180克,♀100-185克;体长♂200-256毫米,♀210-245毫米;嘴峰♂16-21毫米,♀15-22毫米;翅♂151-160毫米,♀154-167毫米;尾♂78-93毫米,♀78-93毫米;跗蹠♂23-31毫米,♀27-32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于开放或半开放的地区,低山丘陵、林缘灌丛和平原森林地带,包括半沙漠。也出现在农田、村屯和郊区附近有古树的树林和废墟。该物种回避茂密的森林。生存高度在海拔1400米左右。常栖息在荒坡和农田地边的大树顶上或电线杆上。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白天在树洞或树枝上栖息,可成对或聚小群栖息。主要在晚间活动。飞行迅速,飞行是非常起伏的,包括一些快速的展翅,然后滑动,翅膀压在身体上。常通过等待和快速追击捕食食物。猎食主要在黄昏和夜间,但有时白天也可见。常通过栖息在开阔地方的大树或电杆顶端静等的方法,待附近地面出现猎物或低空飞过猎物时,然后才居高临下地突然出击捕猎。偶尔会在飞行中捕捉昆虫。经常使用路灯作为狩猎基地,捕食被灯光吸引的昆虫。主要以鼠类和鞘翅目昆虫为食,也捕食小鸟、蜥蜴、蛙和其他小型动物。 [4-5]
叫声为粗哑刺耳的“chirurrr-chirurrr-chirurrr”继之“cheevak, cheevak, cheevak”。也发出嘈杂而不连贯的尖叫声及似笑声。
繁殖地: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和越南。
留鸟: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在中国仅分布于四川的宝兴和雅江等地。另外还可能分布于云南西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尚待证实。在上海宝山地区也有发现横斑腹小鸮。
横斑腹小鸮分布图
繁殖期,北方种群在2-4月,南方种群从11月到来年3月。巢筑在天然树洞或人类住宅的墙壁和建筑空洞中。当合适筑巢的树木稀少时,也可能在沟壑和土崖两侧的洞穴中筑巢。有时喜欢在巢内铺设草叶和羽毛。每窝产卵3-5枚,卵的形状为圆形或卵圆形,卵的大小为29-33毫米×25-28毫米,平均32.2 × 27毫米。在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化。这导致雏鸟异步孵化,育雏期雏鸟的体型有相当大的差异。雌鸟孵卵。 [4-5]
民都洛角鸮猫头鹰的一种,分布在太平洋诸岛屿。鸮又称猫头鹰、枭,是夜行性鸟类,…
横斑腹小鸮:是鸱鸮科、小鸮属的一种鸟类。体长20厘米左右。面盘不明显,没有耳羽簇,皱领也不显著。…
长耳鸮是鸱鸮科、耳鸮属鸟类。体长33-40厘米,体重208-326克。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林地鸮,…
鬼鸮是鸟纲鸱鸮科的鸟类, 全长23-26厘米。共有6个亚种。雌雄羽色相同。额、头顶及枕部褐色,…
褐林鸮是夜行猛禽。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
林雕鸮,鸱鸮科生物,大型鸮类,体长约63厘米。外形和雕鸮相似,但体型较小,头上耳簇羽显著,呈黑白二色。…
褐林鸮是夜行猛禽。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飞羽缺。尾短圆,…
灰林鸮是鸱鸮科、林鸮属鸟类。体长约40厘米;头大而圆,没有耳羽,面盘明显,橙棕色或黑褐色;上体暗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