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鹬(学名:Limnodromus scolopaceus (Say, 1823),是鹬科半蹼鹬属的一种中小型涉禽;是一种体长30厘米的灰色鹬。嘴长且直。似瓣蹼鹬但体型较小,鼻沟长度远超过上嘴的1/2;羽色暗淡,雌雄羽色及大小大都相同;跗蹠后侧大多具盾状鳞,前缘亦具盾状鳞;趾不具瓣蹼腿及嘴色较浅,飞行时背部白色呈楔形无横斑,次级飞羽白色后缘明显,近白色的翼衬上具黑色横纹。栖息于海岸、沼泽、河川等地。飞翔力强,飞行时颈与脚均伸直。取食小动物(如甲壳动物、昆虫)和植物。繁殖在西伯利亚东北部及新北界的西北部;越冬在北美洲。
基本信息
长嘴鹬夏季上体暗红褐色,具淡色和棕色羽缘,眉纹白色。头顶、脸和前颈具黑褐色斑点;下背纯白色,呈楔形。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具黑色横斑;尾黑褐色,具白色横斑和端斑。翅覆羽褐色,飞羽暗褐色,第一枚初级飞羽最长,具白色羽轴。最内侧初级飞羽具窄的白色端斑;次级飞羽具窄的白色羽缘和较宽的白色端斑;下体锈红色,胸具黑褐色斑点和横斑;两胁横斑较窄。腹栗红色、无斑。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微具横斑;冬羽暗灰色。前颈和胸较灰,微具斑点。腹纯白色,尾上、尾下覆羽和尾羽具白色横斑和端缘。幼鸟头、颈灰色,翕、肩暗褐色,具窄的暗栗色羽缘。胸缀有皮黄色。
虹膜暗褐色;嘴较长,黑褐色,基部较淡为黄绿色。脚灰色或褐绿色,幼鸟多为黄绿色,脚也较长。
大小量度:体重115.2克。体长270~300毫米;嘴峰58~78毫米;翅135~159毫米;尾51~62毫米;跗跖34~46毫米。
长嘴鹬夏季主要栖息于北极冻原和冻原森林地带的沼泽湿地;迁徙和越冬期间主要栖息于沿海海岸及其附近沼泽地带。
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喜欢在小水塘、沼泽边和潮涧地带活动和觅食。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啄食小鱼和蛙。觅食时常常把嘴深深的插入泥中。
分布于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加拿大、曼群岛、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库拉索、萨尔瓦多、关岛、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日本、马提尼克岛、墨西哥、尼加拉瓜、北马里亚纳群岛、巴拿马、波多黎各、圣马丁岛(荷属)、美国。
旅鸟:安圭拉、汶莱、捷克共和国、丹麦、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瓜德罗普岛、香港、匈牙利、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牙买加、马来西亚、摩洛哥、荷兰、挪威、阿曼、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波兰、葡萄牙、圣基茨和尼维斯、西班牙、瑞典、泰国、英国、越南、维尔京群岛、西撒哈拉。
产地不确定: 中国台湾省。
长嘴鹬分布图
长嘴鹬的繁殖期为6-8月。营巢于冻原和冻原森林地带湖泊和水塘等水域岸边或邻近草地上和冻原沼泽地上。巢多置于突出的土堆上,直径为10-12厘米。雄鸟的求偶行为是飞翔鸣叫。每窝通常产卵4枚。卵的颜色为橄榄色至褐色,变化较大,被有褐色或深灰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1-44×29-32毫米。雌雄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雄鸟多在巢附近警戒。孵卵时甚为恋巢,常常在入侵者快到巢跟前时才突然从巢中飞出,并在入侵者头上来回飞翔鸣叫,直至入侵者离开。孵化期约20天。雌鸟通常先离开繁殖地,雏鸟由雄鸟带领和照看。当有入侵者接近时,雄鸟常在头顶上空来回进行搔扰飞行,并高声鸣叫,直至入侵者离开。
单一物种,无亚种。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斑胸滨鹬小中型涉禽;体长23厘米,翼展37-45厘米,体重126克。嘴形直,…
孤沙锥: 是鸟纲、鹬科的小型涉禽。体重126-159克,体长265-318毫米。为沙锥中个体最大者。…
弯嘴滨鹬是丘鹬科、滨鹬属鸟类动物,小型涉禽,体长19-23厘米。嘴较细长,明显的向下弯曲。…
泽鹬:小型涉禽,体长19-26厘米。嘴长,相当纤细,直而尖。颜色为黑色,基部绿灰色,脚细长,…
勺嘴鹬是鹬科勺嘴鹬属鸟类,小型涉禽,体长14-16厘米。嘴黑色,嘴基平扁,先端扩大呈铲形。…
林鹬体长约20厘米,体型略小,纤细,褐灰色,腹部及臀偏白,腰白。上体灰褐色而极具斑点;眉纹长,…
流苏鹬全长280-290毫米。体型较大。两性异形。繁殖期雄鸟的头和颈有丰富的饰羽,…
扇尾沙锥是鹬科、沙锥属鸟类,又称普通沙锥、扇尾鹬、小沙锥。体型小;喙粗长而直;上体黑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