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菜属于二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在江苏,山东,四川,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可入药。一或二年生直立粗壮草本,高20-80厘米,植株被白色硬毛或近无毛。茎单一,基部木质化,下部被白色长毛,上部近无毛分枝或不分枝。茎下部叶具柄,上部叶无柄,叶片长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
异名:蔊菜(《黑龙江省主要野生药用植物的鉴别及中草药新制剂》),叶香(藏名)。
来源:为十字花科水田芥属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采集:7~8月采全草,切段,晒干备用。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基本信息
一或二年生直立粗壮草本,高20-80厘米,植株被白色硬毛或近无毛。茎单一,基部木质化,下部被白色长毛,上部近无毛分枝或不分枝。茎下部叶具柄,上部叶无柄,叶片长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5-15厘米,宽1-2.5厘米,基部渐狭,下延成短耳状而半抱茎,边缘具不整齐粗齿,两面被疏毛,尤以叶脉为显。总状花序多数,呈圆锥花序式排列,果期伸长。花小,黄色,具细梗,长4-5毫米;萼片4,长卵形,长约1.5毫米,开展,基部等大,边缘膜质;花瓣4,倒卵形,与萼片等长成稍短,基部渐狭成短爪;雄蕊 6,4强或近于等长。短角果实近球形,径约2毫米,果瓣隆起,平滑无毛,有不明显网纹,顶端具宿存短花柱;果梗纤细,呈水平开展或稍向下弯,长4-6毫米。种子多数,淡褐色,极细小,扁卵形,一端微凹;子叶缘倚胚根。花期4-6月,果期7-9月。
本种主要特征是果实近球形,具有2果瓣。
风花菜
风花菜
风花菜
产黑龙江,吉林、江宁、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生于河岸、湿地、路旁、沟边或草丛中,也生于干旱处,海拔30-2500米均有分布。苏联亦产。模式标本采自苏联西伯利亚。
生于山坡、石缝、路旁、田边、水沟潮湿地及杂草丛中。分布江苏、山东、四川、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性味】《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苦辛,凉。"
【归经】《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心、肝、肺经。"
清热利尿,解毒,消肿。治黄疸,水肿,淋病,咽痛,痈肿,汤火伤。
①《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清热解毒,活血通经。治黄疸,咽痛,水肿,关节炎,疮肿。"
②《黑龙江省主要野生药用植物的鉴别及中草药新制剂》:"解热利尿。治腹水,淋病;外用治烧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5钱。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黄疸、肝炎:风花菜配扁蓄、苦荞叶、茵陈,煎汤服。
②治腹水过多:风花菜配播娘蒿子、大黄,煎汤服。
③治无名肿毒及骨髓炎:风花菜配牛耳大黄、蒲公英、墨地叶,捣烂敷患处。(选方出《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风花菜根出叶柔软、气味纯正,茎秆和花枝细弱,纤维素含量少,为多种畜禽所喜食,特别是猪、禽,兔最喜食。初花期茎叶比为1:1.25,茎叶干物质比1:1.0,干叶重占茎叶干物质的55%,茎叶干物质达34.58%。根出叶可饲期长达6o余天,整个生育期营养成分变率小,直到枯黄期前青饲价值不减,是早春和初夏,鸡、兔、猪、羊的优质牧草之一,其化学成分如表125–2。另外,种子含脂肪油31.97%,皂化值179.9,碘化值157.7,酸值1.72,为干性油,既可食用,又可制肥皂。 风花菜
风花菜尚属野生种,未见栽培报道。据试验,风花菜对栽培条件要求不严,可选择不宜农作的低洼荒地,弃耕地、退化草地作为风花菜人工草地。只要尽早翻晒,使土壤风化后,精细耙耢播种,容易全苗。风花菜比较抗寒,在暖温带以幼苗越冬,一般人工草地进行秋季播种。因幼苗期与其他杂草,特别是根状茎型杂草竞争力弱,所以秋季经翻耕耙耢播种,既疏松了土壤又削弱了其他杂草的生活力,有利于风花菜幼苗的生长。4–5月每亩追施25–30kg的氮肥,根出叶产草量可增产45%,在放牧和刈割后追肥,对再生草生物量的增加更为显著。在盖度不高的草地,进行人工撒种补播,也是增加频度,提高覆盖度的好方法,一般可增加产草量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