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草,中药名。为菊科植物东风草Blumea megacephala (Randeria) Chang et Tseng的全草。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具有清热明目,祛风止痒,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目赤肿痛,翳膜遮睛,风疹,疥疮,皮肤瘙痒,痈肿疮疖,跌打红肿。
基本信息
全草。
味苦、微辛,性凉。
清热明目,祛风止痒,解毒消肿。
目赤肿痛,翳膜遮睛,风疹,疥疮,皮肤瘙痒,痈肿疮疖,跌打红肿。
1、治风疹:毛千里光、夜交藤各9g,十大功劳叶12g。水煎服。(《万县中草药》)
2、治皮肤瘙痒:毛千里光、松针、苦楝皮、三匹风各适量。水煎洗患处。(《万县中草药》)
3、治疥疮:毛千里光、五匹风、白地黄瓜各9g。水煎服。(《万县中草药》)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攀援状草质藤本或基部木质,长1-3m或更长。茎圆柱形,多分枝,有明显沟纹,具疏毛或后脱落,节间长6-12cm,小枝节间长2-4cm。下部和中部叶有2-5mm的柄;叶片卵形、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长7-10cm,宽2.5-4cm,先端短尖,基部圆形,边缘有疏细齿或点状齿,上面被疏毛或后脱落,有光泽,干后常变淡黑色,下面无毛或多少被疏毛;中脉在上面明显,在下面突起,侧脉5-7对。小枝上部的叶较小,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5cm,宽1-1.5cm,具短柄,边缘有细齿。头状花序疏散,通常1-7个在腋生小枝顶端排成总状或近伞房状花序,再排成大型具叶的圆锥花序,花序柄长1-3cm;总苞半球形;总苞片5-6层,外层基部常弯曲,背面被密毛,中层先端稍尖,背面脊处被毛,有缘毛,内层长于最外层的3倍;花托平,密被白色长柔毛;花黄色,雌花多数,细管状,檐部2-4齿裂;两性花花冠管状,被白色多细胞节毛,檐部5齿裂。瘦果圆柱形,有10条棱,被疏毛;冠毛白色,糙毛状。花期8-12月。
生于林缘、灌丛、山坡、丘陵等处。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茎表面浅棕色,近无毛。叶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7-10cm,宽2.5-4cm,顶端尖,基部楔形或圆形,浅棕褐色,上面粗糙,无毛,下面被微毛或近无毛,边缘具小齿,网脉极明显,叶柄长2-5mm,被柔毛。有的残留有头状花序。气微,味微苦。
《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退翳明目。治痈肿疮疖,湿疹皮炎,痔核,眼红肿痛。”
柔毛艾纳香是菊科艾纳香属的植物。分布在巴基斯坦、非洲、尼泊尔、锡金、缅甸、阿富汗、斯里兰卡、印度、不丹、台湾岛、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江西、云南、湖南、四川、广西、广东、贵州等地,生长于海拔400米至900米的地区,常生于田野或空旷草地,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东风草,中药名。为菊科植物东风草Blumea megacephala Chang et Tseng的全草。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具有清热明目,祛风止痒,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目赤肿痛,翳膜遮睛,风疹,疥疮,皮肤瘙痒,痈肿疮疖,跌打红肿。
六耳铃 DC.)是菊科艾纳香属植物,植物的六耳铃是菊科艾纳香属植物Blumea lanciniataDC.,其茎无翅,极易与本品区分。六耳铃,粗壮草本,主根肥大,有多数纤维状根。茎直立,高0.5—1,5米,基部径约7毫米,多分枝,有条棱,下部被疏柔毛或后脱毛,上部被开展的长柔毛,杂有具柄腺毛,在幼枝和花序轴上的毛更密,节间长3—6厘米。基生叶花期生存,下部叶有长达2—4厘米具狭翅的柄,叶片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形。
馥芳艾纳香,为桔梗目菊科艾纳香属下的一个种,粗壮草本或亚灌木状,生于低山林缘、荒坡或山谷路旁。
北艾纳香为桔梗目菊科艾纳香属的植物。分布于台湾本岛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 浙…
艾纳香DC.),是菊科艾纳香属植物。茎粗壮,直立,高1-3米;下部叶宽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具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