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毛艾纳香(学名:Blumea mollis)是菊科艾纳香属的植物。分布在巴基斯坦、非洲、尼泊尔、锡金、缅甸、阿富汗、斯里兰卡、印度、不丹、台湾岛、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江西、云南、湖南、四川、广西、广东、贵州等地,生长于海拔400米至900米的地区,常生于田野或空旷草地,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植株:草本,主根粗直,有纤维状叉开的侧根。
茎:茎直立,高60-90厘米,分枝或少有不分枝,具沟纹,被开展的白色长柔毛,杂有具柄腺毛,节间长3-5厘米。
叶:下部叶有长达1-2厘米的柄,叶片倒卵形,长7-9厘米,宽3-4厘米,基部楔状渐狭,顶端圆钝,边缘有不规则的密细齿,两面被绢状长柔毛,在下面通常较密,中脉在下面明显凸起,侧脉5-7对,弧状或斜上升,不抵边缘,网脉明显或仅在下面明显;中部叶具短柄,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3-5厘米,宽2.5-3厘米,基部楔尖,顶端钝或短尖,有时具小尖头;上部叶渐小,近无柄,长1-2厘米,宽0.3-0.8厘米。
花:头状花序多数,无或有短柄,径3-5毫米,通常3-5个簇生,密集成聚伞状花序,再排成大圆锥花序,花序柄长达1厘米,被密长柔毛;总苞圆柱形,长约5毫米,总苞片近4层,草质,紫色至淡红色,长于花盘,花后反折,外层线形,长约3毫米,顶端渐尖,背面被密柔毛,杂有腺体,中层与外层同形,长约5毫米,边缘干膜质,背面被疏毛,内层狭,长于外层2倍,顶端锐尖;花托多少扁平,径1-2.5毫米,蜂窝状,无毛。花紫红色或花冠下半部淡白色;雌花多数,花冠细管状,长4-5毫米,檐部3齿裂,裂片无毛;两性花约10个,花冠管状,长约5毫米,向上渐增大,檐部5浅裂,裂片近三角形,顶端圆形或短尖,具乳头状突起及短柔毛。
果:瘦果圆柱形,近有角至表面圆滑,长约1毫米,被短柔毛。冠毛白色,糙毛状,长约3毫米,易脱落。
花期:几乎全年。
产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江西、广东、浙江及台湾等省区。
生于田野或空旷草地,海拔400—900米。
也分布于非洲、阿富汗、巴基斯坦、不丹、尼泊尔、锡金、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中南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大洋洲北部。
【僳僳药】母碧莫:全草用于高热,扁桃体炎,小儿肺炎,流行性腮腺炎,口腔炎,牙龈脓肿,皮肤瘙痒《怒江药》、《滇省志》。
【白药】红头小仙,紫背倒提壶:全草治风热咳喘,头痛,鼻渊,胸膜炎,乳腺炎《大理资志》。
【哈尼药】我杀拉玛:全草治不孕《滇药录》。
【彝药】姜尼:全草治不孕《滇药录》。
【瑶药】全草治产后流血不止,骨折《桂药编》。
全草(红头小仙):微苦,平。消肿,止咳,解热。用于风热咳喘,咳嗽痰喘,乳痈。
馥芳艾纳香,为桔梗目菊科艾纳香属下的一个种,粗壮草本或亚灌木状,生于低山林缘、荒坡或山谷路旁。
柔毛艾纳香 DC.)是菊科艾纳香属的植物。分布在巴基斯坦、非洲、尼泊尔、锡金、缅甸、阿富汗、斯里兰卡、印度、不丹、台湾岛、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江西、云南、湖南、四川、广西、广东、贵州等地,生长于海拔400米至900米的地区,常生于田野或空旷草地。
东风草,中药名。为菊科植物东风草Blumea megacephala Chang et Tseng的全草。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具有清热明目,祛风止痒,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目赤肿痛,翳膜遮睛,风疹,疥疮,皮肤瘙痒,痈肿疮疖,跌打红肿。
六耳铃 DC.)是菊科艾纳香属植物,植物的六耳铃是菊科艾纳香属植物Blumea lanciniataDC.,其茎无翅,极易与本品区分。六耳铃,粗壮草本,主根肥大,有多数纤维状根。茎直立,高0.5—1,5米,基部径约7毫米,多分枝,有条棱,下部被疏柔毛或后脱毛,上部被开展的长柔毛,杂有具柄腺毛,在幼枝和花序轴上的毛更密,节间长3—6厘米。基生叶花期生存,下部叶有长达2—4厘米具狭翅的柄,叶片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形。
北艾纳香为桔梗目菊科艾纳香属的植物。分布于台湾本岛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 浙…
艾纳香DC.),是菊科艾纳香属植物。茎粗壮,直立,高1-3米;下部叶宽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具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