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耳铃既是药材名,也是植物名,但二者完全不同,植物的六耳铃是菊科艾纳香属植物Blumea lanciniata(Roxb.)DC.,其茎无翅,极易与本品区分。六耳铃,粗壮草本,主根肥大,有多数纤维状根。茎直立,高0.5—1,5米,基部径约7毫米,多分枝,有条棱,下部被疏柔毛或后脱毛,上部被开展的长柔毛,杂有具柄腺毛,在幼枝和花序轴上的毛更密,节间长3—6厘米。基生叶花期生存,下部叶有长达2—4厘米具狭翅的柄,叶片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形。
基本信息
植株:粗壮草本,主根肥大,有多数纤维状根。
茎:茎直立,高0.5-1.5米,基部径约7毫米,多分枝,有条棱,下部被疏柔毛或后脱毛,上部被开展的长柔毛,杂有具柄腺毛,在幼枝和花序轴上的毛更密,节间长3-6厘米。
叶:基生叶花期生存,下部叶有长达2-4厘米具狭翅的柄,叶片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0-30厘米,宽4-6厘米,基部渐狭,下延成翅,顶端短尖,下半部琴状分裂,顶裂片大,卵形或卵状长圆形,侧裂片2-3对,三角形至三角状长圆形,边缘具不规则的锯齿或粗齿,上面被糙毛,下面被疏柔毛或后脱毛,中脉在下面凸起,侧脉5-7对,网状脉明显或有时不明显;中部叶与下部叶同形,无柄,长6-10厘米,宽2-4厘米,边缘有不规则的齿刻,有时琴状浅裂;上部叶极小,不分裂,全缘或有齿刻。
花:头状花序多数,径6-8毫米,排列顶生、疏或密的长圆形的大圆锥花序;花序梗长8-15毫米,被具柄腺毛和长柔毛;总苞圆柱形至钟形,长约9毫米;总苞片5-6层,带紫红色,花后常反折,外层线形,顶端稍钝,背面被密短柔毛或有时被具柄腺毛,长2-4毫米,中层长圆状披针形,长4-6毫米,渐尖,边缘干膜质,内层线形,长约9毫米,背面上部被疏毛;花托扁平至微凸,径2.5-5毫米,蜂窝状,窝孔周围被短柔毛。花黄色;雌花多数,花冠细管状,长约1毫米,檐部2-3齿裂,裂片无毛;两性花花冠管状,约与雌花等长,上部渐宽,檐部5裂,裂片三角形,被疏毛。
果:瘦果圆柱形,长约1毫米,具10条棱,被疏毛。冠毛白色,糙毛状,长约5毫米,不易脱落。
花期:10月一翌年5月。
广产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及台湾等省区。
生于田畦、草地、山坡及河边、林缘,海拔400-800米。
印度、不丹、锡金、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及夏威夷也有分布。
全草(走马风):辛、苦,温。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用于风湿痹痛,头痛,跌打肿痛,湿疹,毒蛇咬伤。
六耳铃 DC.)是菊科艾纳香属植物,植物的六耳铃是菊科艾纳香属植物Blumea lanciniataDC.,其茎无翅,极易与本品区分。六耳铃,粗壮草本,主根肥大,有多数纤维状根。茎直立,高0.5—1,5米,基部径约7毫米,多分枝,有条棱,下部被疏柔毛或后脱毛,上部被开展的长柔毛,杂有具柄腺毛,在幼枝和花序轴上的毛更密,节间长3—6厘米。基生叶花期生存,下部叶有长达2—4厘米具狭翅的柄,叶片倒卵状长圆形或倒卵形。
东风草,中药名。为菊科植物东风草Blumea megacephala Chang et Tseng的全草。分布于西南及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具有清热明目,祛风止痒,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目赤肿痛,翳膜遮睛,风疹,疥疮,皮肤瘙痒,痈肿疮疖,跌打红肿。
北艾纳香为桔梗目菊科艾纳香属的植物。分布于台湾本岛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 浙…
艾纳香DC.),是菊科艾纳香属植物。茎粗壮,直立,高1-3米;下部叶宽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具柄,…
柔毛艾纳香是菊科艾纳香属的植物。分布在巴基斯坦、非洲、尼泊尔、锡金、缅甸、阿富汗、斯里兰卡、印度、不丹、台湾岛、中南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江西、云南、湖南、四川、广西、广东、贵州等地,生长于海拔400米至900米的地区,常生于田野或空旷草地,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馥芳艾纳香,为桔梗目菊科艾纳香属下的一个种,粗壮草本或亚灌木状,生于低山林缘、荒坡或山谷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