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脸鹟莺(学名:Seicercus albogularis):体长10厘米,是一种色彩亮丽而有特色的莺鸟。头栗色,具黑色侧冠纹。上体绿,腰黄色。下体白,颏及喉杂黑色点斑,上胸沾黄。与栗头鹟莺的区别在头侧栗色,白色眼圈不显著且无翼斑。华南亚种的脸部棕红色较重,上体色较深。虹膜褐色;上嘴色暗,下嘴色浅;脚粉褐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阔叶林和竹林中,繁殖期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其他季节亦成群。频繁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多在空中飞翔捕食。鸣声单独清脆,其声似“铃、铃、铃......”。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尼泊尔至中国南方及台湾、缅甸、印度支那北部,是甚常见留鸟。
基本信息
棕脸鹟莺雌雄羽色相似。前额、头侧、颈侧淡茶黄栗色,头顶和枕淡赭橄榄色或棕褐色,头顶两侧各有一长的黑色纵纹从前额一直延伸到枕侧。背、肩和翅上黄橄榄绿色,腰淡黄白色。飞羽褐色或黑褐色,外翈羽缘亮黄绿色。尾淡褐色或淡棕褐色,羽缘淡绿色。颏黄色,喉白色杂以黑色纵纹,形成黑白斑驳状。上胸黄色,常常形成一条窄的黄色胸带,横跨于上胸。两胁和尾下覆羽黄色,其余下体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淡黄色。华南亚种较其他二个亚种脸部棕红色较重,上体色较深。
虹膜栗褐色,上嘴褐色或淡褐色,下嘴黄色,脚绿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4.5-7.5克,♀5克;体长♂87-98毫米,♀91-102毫米;嘴峰♂7-8毫米,♀6-7毫米;翅♂42-50毫米,♀45-47毫米;尾♂37-43毫米,♀36-44毫米;跗蹠♂14-16.5毫米,♀14-16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于常绿林及竹林密丛。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阔叶林和竹林中,常在树林和竹林上层,也在林下灌木和林缘疏林中活动。
留鸟。繁殖期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其他季节亦成群,有时也和其他种类的小鸟混群。频繁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多在空中飞翔捕食。鸣声单独清脆,其声似“铃、铃、铃......”。主要以毛虫、蚱蜢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台湾,中国、泰国、越南。
指名亚种见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也见于云南南部金屏地区;华南亚种广布于华中、华南及东南,包括甘肃、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安徽、福建、广东、海南岛及台湾。
棕脸鹟莺分布图
繁殖期4-6月,主要营巢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竹林和稀疏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多置于枯死的竹子洞中,内垫月竹叶苔藓和纤维。每窝产卵3-6枚,卵淡粉红色、被有朱红色或紫灰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3.3-15.5毫米×10.5-12.0毫米。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黑脸鹟莺:体长10厘米,是有特色的体小而多彩的莺鸟。粗眉纹,颏、喉及尾下覆羽黄色,脸罩黑,…
黄喉莺雀,属于莺雀科动物。
林柳莺:体长约11厘米,是一种体型小的黄绿色柳莺。两性相似。上体除两翅和尾羽暗褐色外,…
橙斑翅柳莺小型鸟类,体长9~12厘米。头顶暗绿色具不明显的淡黄色中央冠纹,眉纹黄绿色,贯眼纹黑色。…
横斑林莺:体长15-18厘米,是一种绿色及黄色雀鹎。翼上具两道明显近白色横纹,上体橄榄绿色,…
黑眉苇莺:体重7-11克,体长11-13厘米。上体橄榄棕褐色;眉纹淡黄色,…
基本信息远东树莺 Manchurian Bush Warbler雀形目 > 莺科PASSERIFORMES > Sylviidae > Cettia canturians
棕脸鹟莺:体长10厘米,是一种色彩亮丽而有特色的莺鸟。头栗色,具黑色侧冠纹。上体绿,腰黄色。下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