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大头鲤

大头鲤的体形与鲤鱼十分相似,但头部较宽大,体形似鲤,所以得名“大头鲤”。在中医学上还可将其入药,具有滋补、祛风的疗效。近年来种群数量不断减少,亟待保护。大头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省的星云湖和杞麓湖。

大头鲤,亦称“柏氏鲤”。鲤科。体形似鲤,头大而宽,头长较体高或背鳍基为长,体长达40cm。无须,或在口角具1对微小的须。体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偶鳍及尾鳍淡黄色,尾鳍下叶带红色。为中上层鱼类,以浮游动物为食,兼食少量藻类。卵黏性。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星云湖、杞麓湖等。20世纪50年代曾是当地主要经济鱼类,后资源量锐减,经采取保种驯养及人工繁殖等措施,今年产量有所回升。属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大头鲤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辐鳍鱼纲

亚纲:

新鳍亚纲

目:

鲤形目

科:

鲤科

亚科:

鲤亚科

属:

鲤属

分布区域:

在中国主要分布…

保护级别:

属国家级保护动物

濒危等级:

易危

基本概况

大头鲤以头大、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肉嫩味美等特点而闻名,是鱼中之上品,经济价值高。该鱼原分布于星云湖和杞麓湖,历史上是云南省的“四大珍稀名贵鱼类”之一,2011 年被评为“云南六大名鱼”之一,在省内外闻名遐迩。据明《云南志》载: “大头鱼出星云湖,其头味甚美”。1869 年,大头鲤标本被收藏于巴黎博物馆。大头鲤是适应高原中小型湖泊的特殊类群,它的生物学特点反映了湖泊变迁的历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由于星云湖水质下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世纪70~80 年代,大头鲤的渔获量在星云湖渔获物总产量中的比例急剧下降,1989 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 Ⅱ级) 水生野生动物名录》,次年列入《云南省珍稀水生动植物保护名录》, 1998 年被收录到《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目前已濒临绝迹 。


分类学

动物界,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


形态特征

大头鲤 尾柄细长。体长9~12厘米,最大体重可达2千克。头特别大而宽,头长大于体高和背鳍基长;头背宽而平坦。口阔且大,亚上位,弧形,口裂显著倾斜,口宽大于吻长。无须。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2~5道沟纹。鳃耙排列甚细密,在48个以上,其长度超过鳃丝长。鳞大,侧线鳞34~37个。背鳍和臀鳍均具带细锯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长,背鳍基长,鳍条短,外缘深凹,胸、腹、臀鳍均大;胸鳍达腹鳍。尾鳍下叶为橘红色。背鳍的起点大约于腹鳍相对,距尾鳍的基部比距吻端的距离略近。背鳍颌臀鳍硬刺的后缘均具锯齿。尾鳍呈深叉状。鳔具2室。


生活习性

喜欢生活在水深而水质较清澄的水体中上层,对恶劣环境耐受力差,若水质混浊或离开水体则易死亡。性活跃,游泳迅速。食性较单一,大小个体的食性差异不大,几乎均以大型浮游动物的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有时也杂食些硅藻、丝状藻和龟甲轮虫等,但数量很少。


繁殖习性

一般雌鱼体重在50克左右即已性成熟,产卵期较长,从4月初开始直到9月,以5~6月最盛。卵附在水草上孵化。

生长速度较慢,但生长速度均匀,各龄鱼体的平均年增长量约60毫米。最大个体重2公斤,通常在1龄鱼中已有50%的个体性成熟,体重52克,而雄性体长仅117毫米,体重32克。大头鲤的怀狼量大,3~4龄鱼的怀卵量达13万粒。分批产卵,通常分为两批,两批之间相隔7天。每批产卵3天。过7天再产第二批卵。产卵期为5~6月,卵通常在晴天拂晓3~5时产于水下1~2米处,产粘性卵,卵粘附于水生管束植物上。以浮游动物为食, 其中以枝角类和桡足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轮虫,此外还兼食少量硅藻,丝状藻以及水生维管束植物等。

查看全部

致危因素

在20世纪50~60年代曾为产区的主要经济鱼类,在两个湖的渔产量中,占极大优势,曾占总产量的70%左右。自70年代引进鲢、鳙,与大头鱼产生食物竞争;在引种时又带来了鰕虎鱼、鳑鲏、麦穗鱼等小型野杂鱼,这些鱼生命力强,且大量吞食鱼卵;再则湖泊水位下降,水草减少而破坏了产卵场;长期的酷渔滥捕;大头鱼自身抗病力弱,生长缓慢,适应环境差等综合因素,导致资源的锐减。


种群现状

目前大头鱼在星云湖和杞麓湖中,仅占鱼产量的0.5%左右。

1963年统计,大头鲤在星云湖占鱼类总产量的70%,在杞麓湖占30%。自20世纪70年代始,由于捕捞过度,引进食性相似的鳙及环境变迁影响,大头鲤资源日趋枯竭。1979年江川渔场用池塘人工繁殖获得成功。1988年后又生产大规格鱼种放湖,使鱼产量逐步增长。


相关保育新闻

万尾大头鲤喜回“娘家”

——土著鱼抢救性保育又有新突破

2007年09月03日

云岭高原湖泊特有土著鱼类人工驯养抢救性保育又有新突破,上万尾人工驯养繁殖的珍稀大头鲤苗1日回到了娘家——江川星云湖。有关人士预计,在碧绿湖水的哺育下,用不到两年时间,它们将为江川带来200万元以上的产值和无法估量的生态效益。

1日,在江川县星云湖渔政管理站,大头鲤们欢腾跳跃,在半个小时的投放过程中,它们悉数回到了故乡星云湖的怀抱中。据介绍,此次投放于星云湖的大头鲤苗是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培育的,身长在5~15厘米不等,年龄也在半年到1年不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大头鲤经过科学家们的精心培育,品种较纯,对具有地方特色土著鱼种的繁育有着相当重大的作用。

据了解,江川大头鲤是云南四大土著名鱼之一,分布于星云湖、杞麓湖。由于多年来的环境污染以及过度捕捞等影响,大头鲤的数量急剧下降,几乎走到了灭绝的边缘。2006年中科院专家组、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云南欧震贸易公司制定了抢救保育提纯复壮大头鲤的计划,在江川等地建立了人工繁殖研究基地,成功提纯保育纯种亲本大头鲤100组,年繁育大头鲤鱼苗400万尾以上,使之回到寻常百姓餐桌上成为了可能。

查看全部

人工繁殖研究

1繁殖、孵化及养殖用水的理化指标

人工繁殖、孵化及养殖用水为星云湖水。星云湖属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湖水水温夏季为25℃,冬季最低为10 ℃。据江川县水文部门2000年按照《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检测,湖水的pH 值8.6,氨氮0.102 4 mg·L⁻¹,亚硝酸盐氮0.002 mg·L⁻¹、总碱度3.18 mg·L⁻¹、总硬度3.07 mg·L⁻¹。上述水质指标除了pH 值略高外,其余均达到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2池塘条件

江川大头鱼原种站有鱼塘7 个,每个池塘面积2~4 亩,共计20亩。池塘均为泥底,池埂用混凝土浇灌而成,最大水深可达1.8 m,为南北向的长方形鱼塘。多年来,苗种培育塘均采用面积2~3 亩的池塘,大规格鱼种培育及成鱼养殖池塘面积在3~4 亩。冬季干塘,清除过多的淤泥,暴晒至底泥干裂。放苗前7~10 d 注水40 cm,用生石灰( 100 ~ 150 kg·亩⁻¹ ) 或漂白粉( 10 mg·L⁻¹ )清塘,改善底质,杀灭病原体。

3亲鱼来源

亲鱼是采自星云湖的野生大头鲤,经过人工驯化,能适应池塘人工养殖条件。采集的野生大头鲤是严格按照《中国鲤科鱼类志》、《云南鱼类志》等鱼类分类学书典中大头鲤形态学上的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进行挑选的。原种站于2000 年从星云湖采集野生大头鲤亲本325 尾,选择体质良好的个体放入池塘进行人工驯化。驯化过程中注意观察,加强日常管理,适时换水,诱导投喂配合饲料,加强病害防控。

4受精卵孵化

将人工繁殖获得的受精卵放入苗种培育池中孵化,每天用3 %的食盐水清洗鱼卵10 min,以预防水霉病的发生,提高孵化率。出苗后直接培育。受精卵的投放密度根据受精情况而定,一般以每亩出苗30 万~40 万尾水花为准。

5苗种培育

出苗后3 d 左右,鱼苗平游,开始投喂人工饵料。为满足鱼苗初期对饵料的营养需求,选用蛋黄、猪血、豆浆等投喂。投喂方法是全池泼洒。每天投喂2~3 次,水质清瘦时每天投喂3 次,水质较肥时每天投喂2 次。饲养20 d 以上,当鱼苗长至2 cm 左右,用蛋黄、猪血、豆浆与高蛋白粉料交替投喂。粉料沿池埂四周多点投喂,随着鱼苗生长,逐渐减少投喂点。根据水质肥瘦及天气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水质清瘦时增加饵料投喂量,水质肥沃则减少饵料的投喂量。当鱼苗能正常摄食粉料后,停喂蛋黄、猪血、豆浆,只投喂粉料。当鱼苗长至3 cm 左右,逐步用高蛋白的破碎料或颗粒饲料定点、定时诱导驯化摄食。首先投喂破碎料或颗粒饲料,最后投喂粉料。待鱼苗正常摄食破碎料或颗粒饲料后,停喂粉料。粉料、破碎料、颗粒饲料一般选择高蛋白的鲤鱼开口饲料及苗种饲料,按定点、定时、定量、定质的"四定"原则进行投喂。

6鱼种放养

鱼塘清理消毒后,可先试水,确认无药物残毒后才可放养苗种。一般选择春节前后水温低时投放苗种。根据鱼种规格确定投放量: 体长6~8cm 的鱼种, 250~300 kg·亩⁻¹ ; 体长8~10 cm 鱼种,300~400 kg·亩⁻¹。大头鲤抢食能力差,要合理密养,以利鱼种抢食。为提高放养成活率,苗种下塘前用3 %~5 %的食盐水消毒10 min 左右。

7大规格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

大头鲤食性较为单一,在天然环境中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不同大小的个体食性差异不大。大头鲤生长缓慢,饲养周期长,培育大规格鱼种与饲养成鱼方法基本相同,只是根据鱼种大小适时投喂适口饵料。根据大头鲤在自然环境中的食性特点,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应高一些。在大规格鱼种及成鱼的饲养过程中,均选择投喂鲤鱼苗种饲料,但需随着鱼体的生长及时调整饲料的粒径,以适口为准。

一般生长季节的投饲量为鱼种总体质量的2 %~4 %,可根据水温、天气变化、鱼种生长情况灵活掌握,随时调整,以投后半小时内摄食完或80 %的大头鲤吃饱离开为准。投喂时间: 每天于9:00、13: 00、17: 00 各投一次,做到"四定"。

8水质调控

养殖水体水质的好坏是大头鲤苗种培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较好的水质不仅能减少鱼病的发生,提高培育成活率,更有利于鱼苗的生长。原种站的繁、养殖用水取自星云湖,水质富营养化严重,因而在孵化至出苗初期,应尽量保持水质清新。开始投喂饵料后,根据水质情况,不定期使用光合细菌等有益菌调节水质,培育浮游动物。注意日常观察,如水质过肥,鱼苗容易患气泡病; 水质过瘦,则不利于鱼苗的生长。根据水质情况及时施肥或加注新水,使池塘水质达到"肥、活、嫩、爽"的要求。

大头鲤为中上层鱼类,在自然环境中,主要生活在湖泊的敞水区,对恶劣环境的耐受力差,水质混浊或离水易死亡。虽与鲤同一个亚属,但对水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在大规格鱼种培育及成鱼养殖过程中,鱼种下塘后,随着水温、气温的升高,不定期向池塘加注新水和换水,使池塘水深达到1.6 m。每年5~9 月份,每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20~30 cm,使水质保持清新,水中溶氧充足。在整个饲养过程中,使用光合细菌调节水质。

9病害防控

大头鲤出苗至体长1.5 cm 阶段极易患气泡病。此阶段应注意水质调控,防止水质过肥,以预防气泡病的发生。对已发病的池塘要彻底换水,保证水质。从"乌仔"至体长6 cm 阶段极容易患舌杯虫病、车轮虫病,几乎每年都发生。此阶段要注意药物预防,减少损失。若发生上述寄生虫病,可选择以下的治疗方法: ( 1) 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 5∶ 2) 0.7 g,溶水后全池泼洒; ( 2) 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锌粉( 七水硫酸锌) 1g,溶水后全池泼洒,连用2~3 d; ( 3) 每亩水面用2~4 kg 韭菜捣碎后,加入0.2~0.3 kg 食盐全池泼洒,连续3 d。

大头鲤大规格鱼种及成鱼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疾病相对其它养殖鱼类较少。笔者在十多年的养殖试验中,发现2 龄鱼易感染粘孢子虫病,而未发现过1 龄及3 龄以上的鱼感染此病。由于2 龄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及成鱼易感染单极虫病,因而要注意药物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若发生上述寄生虫病,治疗方法如下: ( 1) 用0.5 mg·L⁻¹ 精制敌百虫粉全池泼洒,每隔2 d 一次,连用3 次; ( 2)每立方米水体用0.225~0.56 g"孢虫净"全池泼洒,每隔2 d 一次,连用3 次。在水体泼洒的同时,用青蒿末( 主要成分青蒿) 拌饵投喂,用量为每千克饲料6~8 g,连用7 d。孢囊对鱼体表损伤较大,当孢囊变黑脱落时,应及时泼洒杀菌药物,预防并发其它细菌性疾病。

10日常管理

苗种培育阶段,注意巡塘。捞出池塘中的杂物,及时捕杀进入池塘中的蛙类,捞出蛙卵,保持池塘清洁。观察水质变化以及鱼苗摄食、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大规格鱼种培育及成鱼养殖阶段,应注意早晚巡塘,仔细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发现有缺氧、鱼病等情况要及时处理,避免死鱼。观察鱼的摄食情况,适时调整投饲量; 观察水质是否清新、透明度是否适宜,以便采取措施,改善水质。应注意及时捞出池塘水面的污物、死鱼,保持池水清洁。每年开春后,要定期进行消毒、杀虫,预防疾病发生。

查看全部

鲤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岩原鲤是鲤科、原鲤属鱼类,俗称岩鲤、黑鲤鱼、墨鲤。体侧扁,略呈菱形;背部隆起,…
  • 麦穗鱼是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麦穗鱼属的鱼类,又名罗汉鱼。体长,稍侧扁,尾柄较宽。头小,吻尖,…
  • 全裸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integrigymnatus ,鲤科裸重唇鱼属的一种…
  • 鹅头红是鲤形目鲤科鲫属鱼类,又名红头虎头。其体形粗短,背部光滑,全身洁白,唯头顶有一块红色印斑,…
  • 红鳍鲌,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 ,鲤科鲌属的一种鱼类。
  • 条纹小鲃是鲤科、小鲃属鱼类,又称“七星鱼”、“红眼圈”等。体小,侧扁;吻短而钝;口小,…
  • 银鲴是鲤形目鲤科鲴属鱼类,又名密鲴、银鲹、水鱼密子、白尾。体长梭状,中等侧扁;头短锥形,…
  • 花鲈鲤,拉丁文名:Percocypris pingi regani ,属鲤形目鲤科华鲮属的一种鱼类…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