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口鱼是一种鲤科、马口鱼属类生物,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吻长,口大;口裂向上倾斜,下颌后端延长达眼前缘,其前端凸起,两侧各有一凹陷,恰与上颌前端和两侧的凹凸处相嵌合。分布于中国。
基本信息
马口鱼上下颌相嵌 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俗名花杈鱼,桃花鱼,山鳡,坑爬,宽口,大口扒,扯口婆,红车公。产于南盘江、元江、沧江等水域。是一种杂食性偏肉食淡水鱼。
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吻长,口大;口裂向上倾斜,下颌后端延长达眼前缘,其前端凸起,两侧各有一凹陷,恰与上颌前端和两侧的凹凸处相嵌合。眼中等大。侧线完全,前段弯向体侧腹方,后段向上延至尾柄正中。体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浅蓝色垂直条纹,胸鳍、腹鳍和臀鳍为橙黄色。雄鱼在生殖期出现“婚装”,头部、吻部和臀鳍有显眼的珠星,臀鳍第1~4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全身具有鲜艳的婚姻色。
口角具1对短须。眼较小。鳞细密,侧线在胸鳍上方显著下弯,沿体侧下部向后延伸,于臀鳍之后逐渐回升到尾柄中部。背鳍短小,起点位于体中央稍后,且后于腹鳍起点;胸鳍长;腹鳍短小;臀鳍发达,可伸达尾鳍基;尾鳍深叉。背部灰褐色,腹部灰白,体中轴有蓝黑色纵纹,生殖期雄鱼头下侧、胸腹鳍及腹部均呈橙红色。
马口鱼体重一般约50克,100-150克重的不常见,为小型鱼类,成鱼体长仅100~200毫米。体延长,侧扁,口大,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两侧凹陷,恰与上颌相吻合;性成熟的雄性个体臀鳍条显著延长,吻部、胸鳍和臀鳍上具有发达的追星,分布于从黑龙江到珠江的亚洲东部诸流域。多生活在山溪流水之中。性凶猛、以昆虫、小鱼等为食,幼鱼嗜食浮游生物。在华东,性成熟早,1冬龄即可成熟。3~6月间繁殖。此时雄鱼的头部、胸鳍及臀鳍上出现白色珠星,体色也更加鲜艳。在某些山区种群数量较大,有一定经济价值。
马口鱼栖息于水域上层,喜低温的水流。为肉食性鱼类。马口鱼多生活于山涧溪流中,尤其是在水流较急的浅滩,底质为砂石的小溪或江河支流中;在静水湖泊及江河深水处皆少见。它们通常集群活动,常同鱲鱼一起游泳、生活。性凶猛,以小鱼和水生昆虫为食。最大个体可达20厘米左右。
第一年生长较迅速,可达7-11厘米。一龄鱼即有繁殖能力。生殖期多集中在6-8月,在较急的水流中产卵。
马口鱼广泛分布于中国从黑龙江至海南岛、元江的东部各河流干、支流。对于马口鱼从16个采集地点收集到的55个样品中发现了38种单倍型。利用通用引物L14724和H15915对样品DNA的Cytb区段进行PCR特异性扩增,从而得到马口鱼mtDNA中Cyt b区段1092bp的基因片断。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的1140bp序列中,38种单倍型的差异表现在24个位点上,通过分析这22种不同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发现,最小值为0.1%,最大值仅为0.7%,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为0.9881±0.042,而衡量群体核苷酸多态的值却仅为0.00198±0.000 26,从而掌握马口鱼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真实情况。
与同类野生鱼类相关数据比较得知,马口鱼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程度比较丰富,而单倍型之间序列上的差异很小。推测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马口鱼具有生长快、繁殖力高的分布广泛的特点。快速的生长和繁殖,提高了马口鱼种群对基因池中新突变的保持能力。如某一处出现新的突变,这种新突变的基因相对比较容易在群体中扩散和积累,使新突变在种群基因库中得以保存,进一步丰富了基因类型的多样性。
2.马口鱼分布范围宽广,南至珠江,北至黑龙江都有分布。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中国的主要水系,如长江、黄河和珠江曾经通过人工运河相联系。水系的连通可能为分布于各水系的马口鱼提供基因交流的条件,而广泛的基因交流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体之间的差异。
3.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由于马口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人们能在引种家鱼时,会附带上马口鱼,这也会增加各地马口鱼之间基因交流的机会。
马口鱼虽然不是主要的经济鱼类,但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要注重稀有基因个体的发现和保护,一方面对其实施特别的繁殖保护,防止随机漂变造成基因型的丧失;另一方面将其纳入到繁殖群体中,使其携带的稀有基因能在群体中扩增。在马口鱼的人工扩增养殖活动中尽量避免近亲繁殖,扩大基因交流。近亲繁殖,其结果必然会直接导致马口鱼种群遗传多样性的贫乏。
与宽鳍鱲的区分
马口鱼 宽鳍鱲(Zacco platypus)属鲤形目,鲤科,鱲属。俗称:桃花鱼,
双尾鱼,红车公,红翅子,白糯鱼,快鱼,石鮅鱼(《本草纲目》)。英文名:Pale chub 。
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头短,吻钝,口端位,稍向上倾斜,唇厚,眼较小。鳞较大,略呈长方形,在腹鳍基部两侧各有一向后伸长的腋鳞。侧线完全,在腹鳍处向下微弯,过臀鳍后又上升至尾柄正中。生殖季节雄体出现“婚装”,头部、吻部、臀鳍条上出现许多珠星,臀鳍第1-4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全身具有鲜艳的婚姻色。生活时体色鲜艳,背部呈黑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12-13条垂直的黑色条纹,条纹间有许多不规则的粉红色斑点。腹鳍为淡红色,胸鳍上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灰色,尾鳍的后缘呈黑色。
此类鱼与马口鱼生活习性相似,两种鱼经常群集在一起,喜欢嬉游于水流较急、底质为砂石的浅滩。江河的支流中较多,而深水湖泊中则少见。以浮游甲壳类为食,兼食一些藻类、小鱼及水底的腐植物质。
南方马口鱼属鲤科雅罗鱼亚科马口鱼属,是一种生活的溪流或大型水域中的中小型肉食性鱼类。近年来随水资源的急剧减少,水质的富营养化加重,南方马口鱼自然资源急剧减少,逐渐成为了濒危物种。为了保护和抢救这一宝贵的鱼类资源,笔者于2006年开始进行马口鱼的驯化养殖工作,2007年开始进行人工催产,2011年人工催产成功,2012年产水花达到了年82万尾。
鲫是鲤科、鲫属鱼类,体长46.9-255毫米。体长椭圆形,侧扁,背鳍始点处体最高,…
体高,侧扁。背、腹缘均隆起。吻较尖,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下唇侧瓣间隔颇宽。下颌外露,具锐利角…
白条鱼是鲤形目鲤科䱗属鱼类,又名白鲦子、白鲦、青鳞子等,一种小型鱼类。白条鱼鱼体延长而侧扁,…
鹅头红是鲤形目鲤科鲫属鱼类,又名红头虎头。其体形粗短,背部光滑,全身洁白,唯头顶有一块红色印斑,…
鲴鱼是鲤形目鲤科鲴属中小型鱼类。身体侧扁,腹部圆,有的在腹鳍至肛门间具腹棱;头小,…
鱼类,属鲤形目,鲤科,倒刺鲃属。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中下层鱼类。喜生活于水流较急、砾石底质、水色…
体长,稍侧扁。头锥形,稍尖。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角质,下唇分两叶,无乳突,唇后沟中断。须2对
鱼类的一种,鲤形目, 鲤科。分布在分布在中国大陆各大水系。体扁薄,呈卵圆形。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