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大凉疣螈

大凉疣螈雄性全长18.6~22㎝,雌性19.4~23㎝。头部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平切而较高,近于方型。尾基部较宽,后段甚侧扁,尾背鳍褶薄,腹鳍褶厚,尾末端钝尖。体尾褐黑色或黑色,耳后腺部位、指趾、肛裂周缘至尾下缘为橘红色;体腹面颜色较体背面略浅。分布于中国四川大凉山地区,汉源、石棉、冕宁、美姑、昭觉、峨边等地。栖息于海拔1390~2650米的山区,5~6月间雨后在静水幽或有积水凹地或缓流溪沟内。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大凉疣螈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两栖纲

目:

有尾目

亚目:

蝾螈亚目

科:

蝾螈科

属:

疣螈属

分布区域:

四川大凉山地区…

形态特征

大凉疣螈雄性全长18.6至22㎝,雌性19.4至23㎝。头部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平切而较高,近于方型。尾基部较宽,后段甚侧扁,尾背鳍褶薄,腹鳍褶厚,尾末端钝尖。体尾褐黑色或黑色,体腹面颜色较体背面略浅。 皮肤粗糙,颈褶明显,散布大小疣粒,腹面密布细横皱纹,体侧没有成行的圆形瘰粒。 大凉疣螈尾长9—13厘米。沿吻背缘向两侧经上眼睑内侧至颗部耳后腺显著隆起成嵴棱状,耳后腺后端略向中线作弧状弯曲,鼻孔近吻端,唇缘平直,无上唇褶或在口后缘微显。犁骨齿“八”形,前端一般达内鼻孔水平部位。舌椭圆,两侧游离。躯干粗壮,背正中自头后至尾基部嵴显著。四肢长。前肢前伸指端达吻端或略超过,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略重叠或相互达对方掌、跖部;指长顺序为2、3、4、1,趾长顺序为3、4、2、5、1,均较粗扁,尾长超过头部和身体的长度,尾肌不发达,极为侧扁,尾背鳍褶在尾基部一开始就很明显,薄而高,尾腹鳍褶低厚。雌性在繁殖季节肛部成丘状隆起,肛裂较短,雄性的不成丘状隆起。皮肤很粗糙;除唇缘、指、趾及尾下缘较光滑以外,其余均满布大小疣粒,头部及背嵴有明显之嵴棱,有的在背嵴上出现分节的凹痕,体侧或有凹痕,但没有明显的分离成行排列的圆形瘰疣;腹面密布细窄横纹,颈褶明显。全身为黑褐色,背面色较深。耳后腺、指、趾、肛裂周缘至尾下缘为桔红色。雄性上臂前缘有小放耳后腺大小的桔红斑;肛缘之桔红纹较窄。 (右图册 [3-4] )


分布范围

中国特有种 分布于中国四川大凉山地区,甘肃、湖北、西藏、 汉源、石棉、冕宁、美姑、昭觉、峨边地区。


种群类别

疣螈属可分为2个种组。

细痣疣螈种组(Tylototriton asperrimus group)包括海南疣螈(Tylototriton hainanensis),仅见于中国海南岛琼中和陵水。细痣疣螈(Tylototriton asperrimus)分为两个亚种,指名亚种(Tylototriton asperrimus asperrimus)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越南北部,文县亚种(Tylototriton asperrimus wenxianensis)分布于甘肃、四川、贵州地区,有时也独立成种,即文县疣螈(Tylototriton wenxianensis)。

贵州疣螈种组(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 group)包括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多见于云南西部,在印度、尼泊尔、缅甸北部、泰国也有分布;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仅见于贵州西部;大凉疣螈(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仅见于四川大凉山区。以上种群均为中国二级保护动物。

查看全部

生活习性

栖息:栖息于海拔1390-3000m植被丰富、环境潮湿的山间凹地,高山溪中 大凉疣螈 或林下阴湿处。成体以陆栖为主,5-6月进入静水塘、积水、洼地、稻田以及缓流溪沟内繁殖。非繁殖季节成体营陆地生活。常见于山顶水圹及其附近草丛中。

进食:非繁殖季节为夜行性动物,以昆虫和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蚯蚓等为食。

查看全部

生长繁殖

大凉疣螈雄性第一次参加繁殖的年龄为4龄;繁殖群中数量占优势的是5龄、6龄、7龄。而在7龄以后参加繁殖的雄性个体数便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参加繁殖的雄性中年龄最大的个体为10龄。平均年龄为6.7龄。

大凉疣螈每年5~6月为繁殖期,进入水圹、水洼中求偶、排精、纳精与产卵。分散产于水生植物间或水底。 繁殖期间大量出现在缓流溪沟或静水洼地。此间雌性肛部成丘状隆起,肛裂较短,有较宽的桔红色周缘。 交配时雌性在雄性的上方,下面的雄 大凉疣螈 性以其前肢向前翻转将雌性的前肢挽住,藉尾的摆动在水中游泳;也有在陆地上爬行的,爬行时是以雌性的前肢和雄性的后肢在地面上交替走动。很可能在产卵以后,均离开水域营陆地生活。卵单个地分散于水中。卵径为2一2.2毫米,外面的胶膜达5毫米,卵单粒附于水草上。动物极的棕黑色约占1/3,植物极为乳黄色。估计每个雌性可产卵250枚以上。 刚孵出的幼体有平衡枝,体长约20毫米时即消失。幼体的尾鳍和外鳃均发达。 幼体一般生活于水中,有外鳃,先长前肢,再长后肢。 大凉疣螈雄性生长特点表现为性成熟后生长缓慢的特点。

查看全部

保护级别

濒危因素: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在四川石棉县将其收购作为“羌活鱼”的代用品(原动物为山溪鲵)。据称可治疗胃病血虚等症。

濒危状况: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VU

IUCN 红色名录: NT(2004)

保护:

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地方主管部门核发驯养繁殖许可证、经营利用许可证、配额、标识。 (右图 )

查看全部

种群动态

中国:分布区狭窄,数量有限。 2007年12月仙游县兰石村村民林志欣、李志怀在九仙溪三级电站附近小溪里发现几条大凉疣螈,捕捉两条。 李蓓等人于2009年3月到2010年2月的调查,在凉山州分布区的多个县都未发现大凉疣螈个体。

全球:种群处于下降将趋势。


骨骼系统

胸骨、喙骨、耻骨的形状与已报道的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不同;腕骨、跗骨数目存在个体差异;前颌骨、鼻突等与无斑肥螈、尾斑瘰螈的亦不相同。

蝾螈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泽蛙 隶属于蛙科蛙属,是一种小形的蛙类。它广布于东南亚地区,数量大,适应性强,…
  • 花臭,中国特有物种,蛙科臭蛙属。鼓膜大,约为第三指吸盘的2倍;上眼睑、体后背部及后肢背面均无小白刺,…
  • 雨蛙,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雨蛙科的1属,种类约250种。雨蛙肩带弧胸型,椎体为前凹型。…
  • 蝾螈,是有尾目蝾螈科蝾螈属两栖类动物的统称。蝾螈身体丰满,呈圆筒形,与爬行类的蜥蜴很像;皮肤潮湿润泽,…
  • 绿臭蛙,无尾目蛙科臭蛙属。雄蛙体长78~88mm,雌蛙体长93~131mm。头部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
  • 棘胸蛙是叉舌蛙科、棘胸蛙属两栖动物。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不显;颊部略向外倾斜;鼻孔位吻眼之间;鼓膜隐约可见;犁骨齿强;舌卵圆形,后端缺刻深。前肢粗壮,前臂及手长近于体长之半;雄蛙前臂尤为粗壮;指略扁,指端圆;原拇指发达,指基部关节下瘤明显,近球形;掌突3个,内掌突大,卵圆形。后肢肥壮,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趾端球形;趾全蹼或近于满蹼;内蹠突窄长,无外蹠突。雄蛙背部有长短不一的长形疣,断续排列成行;雌蛙背面有稀疏小圆刺疣;两眼间有横肤棱,颞褶明显;雄蛙胸部有大小肉质疣。生活时背面黑棕色或棕黄色,两眼间有深褐色横纹。棘胸蛙生活于海拔600-1500米林木繁茂的山溪内。喜群居和夜间觅食,畏光,怕惊扰。白天多隐藏在石穴或土洞中,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两岸岩石或山坡的灌木草丛中觅食,捕食多种昆虫、溪蟹、娱蚣、小娃等。活动范围不大,多在洞穴周围20-30米,夜深时,返回洞穴。分布于中国、越南;老挝、缅甸也可能有分布。
  • 林蛙是无尾目蛙科蛙属两栖动物,俗称有哈士蟆、哈什蚂、雪蛤等。头部扁平,四肢较细长;鼓膜圆,…
  • 花背蟾蜍体长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著,…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