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脸鸭(学名:Anas formosa)属小型鸭类,个体较绿翅鸭稍大,而较针尾鸭稍小。体长37-44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雄鸭繁殖羽极为艳丽,特别是脸部由黄、绿、黑、白等多种色彩组成的花斑状极为醒目。胸侧和尾基两侧各有一条垂直白带,可以明显区别于其他野鸭。非繁殖羽似雌鸟。花脸鸭是一种喜欢集群的鸭类,特别是冬季常集成大群,也常和别的鸭混群。白天常成小群或与其他野鸭混群游泳或漂浮于开阔的水面休息,夜晚则成群飞往附近田野、沟渠或湖边浅水处寻食。主要以轮叶藻、柳叶藻、菱角、水草等各类水生植物的芽、嫩叶、果实和种子为食。繁殖于整个东西伯利亚地区,西到俄罗斯安加拉河,北到北极海岸,南到贝加尔湖,东到堪察加半岛。越冬日本南部,偶尔到印度东北部地区。
基本信息
雄鸟繁殖羽头顶至后颈上部黑褐色,具淡棕色羽端。脸部自眼后有一宽阔的翠绿色金属带斑延伸至后颈下部;绿带与头颈部黑褐色之间有一白色狭纹,其余脸部呈乳黄色;在绿色带斑与乳黄色斑之间夹有黑色细线,并向颈侧下方延伸;黑色线与黄色脸斑之间还有白色细线;眼周黑色,并有一黑纹自眼周向下至喉部,从而将脸部乳黄色斑分割为前后两块。上背和两胁蓝灰色,密布以黑褐色波状细纹;下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具淡色羽缘;尾上覆羽尤淡,尾羽褐色,具细狭的棕白色羽缘;肩羽长而细,内翈棕白色,外翈绒黑色,具宽的棕红色羽缘。翅上覆羽暗褐色,大覆羽具宽的棕色端斑,形成翼镜前面棕色边缘。翼镜铜绿色,后面转为黑色,再后白色。颏、喉和前颈上部黑褐色,胸淡棕色,满杂以暗褐色点状斑,下胸两侧各具一宽阔的白色横带。腹白色,尾下覆羽黑褐色,中部具棕白色端斑,两侧具暗棕色羽缘,尾下覆羽两侧前面各有一白色宽带。腋羽白色。非繁殖羽似雌鸟。
雌鸟上体暗褐色,羽缘稍淡。头顶褐色较浓,近黑色,密缀以棕色羽端。翅上翼镜较雄鸭为小,且铜绿色辉亮光泽亦差。头侧和颈侧白色,杂以暗褐色细纹,眼先在嘴基处有一棕白色或白色圆形斑,眼后上方具棕白色眉纹;颏棕白色,喉与前颈白色。胸与雄鸭相似,但斑点较少,腹亦为白色,下腹中央微具淡褐色粗斑,两胁暗褐色,具浅棕色羽缘;尾下覆羽白色,具褐色羽干纹。
虹膜棕色或棕褐色,嘴黑色,脚趾板蓝黑色。幼鸟似雌鸟,但脸斑不明显,羽色较暗褐,少棕色;上体具淡灰褐色羽缘;下体中部斑杂状。
大小量度:体重♂360-520克,♀400-505克;体长♂402-431毫米,♀378-423毫米;嘴峰♂35-40毫米,♀34.6-39毫米;翅♂201-228毫米,♀179-210毫米;尾♂81-103毫米,♀69-97毫米;跗蹠♂31-35毫米,♀29-33毫米。(注:♂雄性;♀雌性)
(注:花脸鸭图册网址 )
花脸鸭 花脸鸭是一种喜欢集群的鸭类,特别是冬季常集成大群,也常和别的鸭混群。繁殖期主要栖息在泰加林或苔原带的沼泽、河口三角洲、湖泊和水塘中,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各种淡水或咸水水域,包括湖泊、江河、水库、水塘、沼泽、河湾以及农田原野等各类生境。
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从中国南方越冬地开始往北迁徙,3月中旬至3月末到达中国华北和东北一带,4月末几乎全部离开中国,春季迁徙期长达1个多月之久。秋季于9月中旬进人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大量迁徙出现在10月中下旬,也有迟至11月初还停留在中国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整个秋季迁徙期亦持续近2个月之久。迁徙时常集成数十、数百只,甚至多达千余只的大群。
白天常成小群或与其他野鸭混群游泳或漂浮于开阔的水面休息,夜晚则成群飞往附近田野、沟渠或湖边浅水处寻食。声音嘈杂,叫声洪亮而短,似‘mog, mog’或‘lok, lok’,很远即能听见。
主要以轮叶藻、柳叶藻、菱角、水草等各类水生植物的芽、嫩叶、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常到收获后的农田觅食散落的稻谷和草子,也吃螺、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黄昏和晚上。觅食地多在水边和附近原野和农田。
花脸鸭分布图 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产地不确定:阿富汗。
旅鸟:孟加拉国、法国、香港、印度、意大利、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马耳他、缅甸、尼泊尔、荷兰、巴基斯坦、西班牙、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泰国、乌兹别克斯坦。
繁殖于整个东西伯利亚地区,西到俄罗斯安加拉河,北到北极海岸,南到贝加尔湖,东到堪察加半岛。越冬日本南部,偶尔到印度东北部地区。
中国为东北及华北为罕见冬候鸟,自山东,南抵云南、广东及海南岛为冬候鸟。
主要繁殖在西伯利亚,到达繁殖地时对已形成,或许是在越冬期间或在春季迁徙的路上形成的对,繁殖期6-7月,通常到达繁殖地后不久立即开始营巢,营巢于柳丛或灌木丛下地上和草丛中,也营巢于小树林内水塘边地上和开阔的冻原带苔原上。巢系地上挖出的凹坑,内垫以干芦苇、干草和苔藓,孵化开始后雌鸟再从自己身上拔下绒羽垫于巢内。每窝产卵6-10枚,卵淡绿灰色。大小为46.2-47.7毫米×33.7-35.7毫米,平均47.1毫米×34.4毫米。孵化时间21至25天。幼鸟49天离巢,通常由雌鸭单独孵化,孵化后依然由雌鸭照顾,小鸭跟随雌鸭身后觅食。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花脸鸭曾是中国主要狩猎鸟类之一。数量极为丰富,特别是在长江流域一带,每年猎取量极为可观,迁徙期有时集群多达1000-2000只。但已变得极为稀少,据1990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国的越冬种群数量仅为4384只。花脸鸭在世界的种群数量亦在减少,如在日本西南部,1947年初冬季节,3个人就捕猎花脸鸭5万只,其中1天就捕捉1万只,可见当时的种群数量是何等丰富。但是1990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在日本仅见到2060只。全球花脸鸭的种群数量约为5万只。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过度捕猎。花脸鸭已被列入ICBP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中国还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2020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该动物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
斑嘴鸭是雁形目鸭科鸭属鸟类。李文华,旭日干,中国自然资源通典 辽宁卷,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361页雄鸟体羽大部棕褐色;嘴蓝黑色,先端黄色,嘴基至耳区贯眼线黑褐色;虹膜黑褐色,外圈橙黄色;眉纹黄白色,头顶、额、枕部暗棕褐色;上背灰褐色,下背褐色;翼镜蓝绿色带紫色金属光泽;胸部棕白色杂褐色斑,腹褐色;腰、尾上覆羽、尾羽黑褐色,尾下覆羽黑色;跗蹠和趾棕黄色,爪黑色。雌鸟嘴端黄斑不明显,下体自胸以下淡白色,杂暗色斑。因嘴端有黄斑而得名。斑嘴鸭分布于中国各省区,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塘及沼泽等湿地中。善游泳、行走,游泳时尾露出水面,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和其他鸭类混群。主食植物的种子、嫩芽和幼苗等植物性食物,也食昆虫、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5—7月,以干草和绒羽在岸边草丛中做巢,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8—14枚,孵化期24天。斑嘴鸭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
家鸭羽色有与其祖先相似的麻雀羽以及白羽和黑羽等类型。麻雀羽鸭在中国习称“麻鸭”。…
棕硬尾鸭是属于鸭科的非常典型的一种群居型水鸭。体长36-40厘米,翼展53-60厘米,…
狮头鹅是雁形目鸭科雁属鸟类。头大颈粗,前躯较高,呈方形;全身背面羽毛及翼羽呈棕色,…
斑嘴鸭是雁形目鸭科鸭属鸟类。李文华,旭日干,中国自然资源通典 辽宁卷,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5,第361页雄鸟体羽大部棕褐色;嘴蓝黑色,先端黄色,嘴基至耳区贯眼线黑褐色;虹膜黑褐色,外圈橙黄色;眉纹黄白色,头顶、额、枕部暗棕褐色;上背灰褐色,下背褐色;翼镜蓝绿色带紫色金属光泽;胸部棕白色杂褐色斑,腹褐色;腰、尾上覆羽、尾羽黑褐色,尾下覆羽黑色;跗蹠和趾棕黄色,爪黑色。雌鸟嘴端黄斑不明显,下体自胸以下淡白色,杂暗色斑。因嘴端有黄斑而得名。斑嘴鸭分布于中国各省区,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塘及沼泽等湿地中。善游泳、行走,游泳时尾露出水面,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和其他鸭类混群。主食植物的种子、嫩芽和幼苗等植物性食物,也食昆虫、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5—7月,以干草和绒羽在岸边草丛中做巢,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8—14枚,孵化期24天。斑嘴鸭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
斑背潜鸭体长42-47厘米,翼展68-75厘米,体重750-1350克,是中等的体矮型鸭。…
鸭是雁形目鸭科鸭亚科水禽的统称,或称真鸭。鸭的体型相对较小,颈短,一些属的嘴要大些。腿位于身体后方…
斑头雁是雁形目鸭科雁属鸟类,又称白头雁、黑纹头雁。通体大都灰褐色,头和颈侧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