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紫啸鸫(学名:Myophonus insularis)全长约280毫米。除胸、腹和翼的覆羽有蓝色光泽外,其余体羽均为紫蓝色。栖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溪流附近。以昆虫、两栖类和鱼类为食。
该种曾被列于马拉巴啸鸫下的一个亚种。但从地理分析,马拉巴啸鸫分布于印度半岛西部和西南部,与台湾相距甚远,故将其视为独立种。
基本信息
雌雄鸟同型。属体型略小的啸鸫,通体黑蓝,上体无金属闪辉羽片,胸具蓝色闪辉羽片。额蓝黑色,上喙基至眼先有鹅绒状黑色细毛,头顶和体背黑色,腰部各羽羽基白色。尾羽紫黑色,外缘深紫蓝色。小、中覆羽天蓝色,大覆羽黑色。初级飞羽黑色,羽缘蓝色。喉、胸黑色,各羽羽缘为闪光蓝色,呈鳞片状,腹和尾下覆羽黑色,脇及下腹各羽羽基白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黑色。
肩羽有紫蓝色金属光泽,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令人目眩的光泽,非常美丽,但仅凭外表不能判断性别。其全长约28~31厘米,在台湾的常见溪涧鸟类中,它是体型最大的。
大小量度:体重♂128~143克,♀114~143克;嘴峰♂26~27.6毫米,♀26.7~28毫米;翼长♂158~163毫米,♀151~154毫米;尾长♂127~131.5毫米,♀120~131毫米;跗蹠♂53~55毫米,♀53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于内陆山区海拔150~2100米幽暗的森林溪流、峡谷及岩壁等处。同台湾蓝鹊(Urocissa caerulea)相似。
台湾紫啸鸫也是在地面上跳跃式前进,不似其他鸫类般在地面奔跑。它们常单独出现在多岩石的山溪或崎岖的岩石间,时东时西、或上或下、忽隐忽现,常平展翅翼沿溪而上,或溯溪而下滑翔。
常发出尖锐、频率高如长啸的“嗞——”金属哨音。紫啸鸫发出的尖锐叫声划破寂静的晨空,随机哨鸣声便在溪流边的密林中此起彼伏地响起,大约持续15~30分钟,然后它们会越过溪流到对岸觅食。白天它们通常安静地觅食,日落前30分钟会再度集体鸣叫,几分钟后,再循着清晨的路线返回宿地过夜,每只鸟都有固定的过溪往返路线。
紫啸鸫是肉食性鸟类,常在溪边觅食,食物中以昆虫为主,约占80%,其他还有石龙子、蛙类、小鱼和蚯蚓等。
在繁殖季节,清晨的雄雌鸟会发出柔和、缓慢且多音节的求偶叫声,雌雄鸟还会相互追逐。紫啸鸫有很强的保护领地行为,如遇同种鸟入侵,必迎头出击,直到把入侵者逐出领地。据研究,紫啸鸫的社会地位的高低与体重有关,较重者常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
分布范围:仅限于台湾山地,为中国的特产物种。
紫啸鸫为一夫一妻制,每年的3~9月为繁殖期。它们筑巢于树洞、凉亭内的匾额、岩壁缝隙、石洞、桥墩缝隙、隧道内壁、河岸土壁之 台湾紫啸鸫 洞内或房檐等处。这些天然巢位都是照度低、天敌不易攀登、十分隐蔽且避雨和挡风效果好的地方。即使在河岸上筑巢,也高出水面2-3米,除非罕见的豪雨成灾,否则都会很安全。巢呈皿状,由枯枝、树枝、草茎和苔藓等铺就,直径约100毫米,高约100毫米,深约55毫米。
与其他鸫亚科鸟类不同,紫啸鸫每年产2窝卵,第一窝产在4~5月,第二窝产在6~8月。它的卵呈鲜艳的淡粉色,圆形。
经研究得知,雌鸟负责孵卵工作,双亲共同喂食、护巢和将蛋壳移至朝外,并将雏鸟的粪便吃掉。亲鸟喂食的种类十分广泛,在雏鸟成长的早期以小型昆虫为主。中期以后喂食较大型食物,如蚯蚓、鱼、蛙、蜥蜴和蛇等。幼鸟自孵化至离巢约需21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注:第453项 台湾紫啸鸫)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在台湾属常见物种,分布相当广泛(del Hoyoet al. 2005)。台湾的种群估计有10,000~100,000繁殖对(Brazil 2009)。
在台湾,紫啸鸫没有受到人类狩猎的威胁,但在河川上筑堤修坝使其栖息地受到影响。人类的水上活动,如游泳、钓鱼和泛舟等,对其繁殖生育也会造成较大的干扰。总体来看,目前台湾紫啸鸫的种群数量尚属稳定。
红尾歌鸲:体长13-15厘米。上体橄榄褐色。尾羽棕栗色,眼先和颊黄褐色,眼周淡黄褐色。…
紫啸鸫是雀形目鹟科啸鸫属鸟类,又称黑雀儿,山鸣鸡、乌精。…
赭红尾鸲:小型鸟类,体长13-16厘米。雄鸟前额、头侧、颈侧、颏至胸概黑色,头顶和背灰色或黑色,…
灰林鵖,为鹟科、石鵖属的鸟类。灰林鵖 是小型鸟类。雄鸟上体暗灰色具黑褐色纵纹,白色眉纹长而显著,…
蓝大翅鸲是鹟科、大翅鸲属小型鸟类,体长19-21厘米。两翅尖长。雄鸟通体鲜紫蓝色具金属光泽。…
灰背燕尾是一种黑白色燕尾,体长23厘米,雌雄成鸟大体同色。与其他燕尾的区别在头顶及背灰色。…
白喉矶鸫是鸫科、矶鸫属小型鸟类,体长17-18厘米。雄鸟头顶和翅上覆羽钴蓝色,…
栗背短翅鸫为鹟科短翅鸫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锡金、尼泊尔、不丹、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西藏等地,多生活于杉木间的杜鹃花盛开处和竹丛中、或在山坡矮小的杜鹃灌木间、也见于高山带灌木丛以外的岩石和巨砾的裂隙间以及夏时曾见于海拔3660米的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