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曙凤蝶

曙凤蝶(拉丁名:Atrophaneura horishana),成虫出现于夏季,生活在中海拔山区。喜访花。本种在局部地区数量不少,但仍被列为保育类昆虫。 曙凤蝶翅展110~130mm,体背黑色,两侧及腹面有红色绒毛。雄蝶翅膀正面黑得发光,有丝绒的质感,后翅背面下半部有曙红色大斑。雌蝶较之雄蝶略大,翅膀正面黑底带些褐色,后翅背面下半部的红色较浅。

成虫翅展100—130 mm。体背黑色,头、颈、胸侧及腹侧具红色鳞毛。雌、雄异型。是我国台湾特有种。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曙凤蝶

别名:

桃红凤蝶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六足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鳞翅目

亚目:

锤角亚目

科:

凤蝶科

属:

曙凤蝶属

种:

曙凤蝶

分布区域:

在台湾主要分布…

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100—130 mm。 体背黑色,头、颈、胸侧及腹侧具红色鳞毛。雌、雄异型。雄蝶翅黑绒色,后翅的臀缘褶很大,反卷且具灰白色体毛的性标;反面端半部红色,内镶嵌7个黑斑。雌蝶前翅大部及后翅色淡,后翅端半部灰黄色内镶8个黑斑,其中m1室外缘1个不十分清楚;后翅反面端半部浅红色,只镶嵌7个黑斑,因m1室有1个与基半部的黑色相并。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强度骨化,细长而末端尖。颚形突部分骨化且很长,具毛。抱器瓣宽而短,抱器腹与抱器背骨化,末端齐而两侧突出。抱器内突强烈骨化,弧形,基部有叶突,边缘具齿,端部二分叉为齿突。阳茎粗短。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瓣半圆形,具少数强刺;交配孔宽大,中间有舌形骨化的突起;前阴片强度骨化,两侧呈片状,中部呈双马蹄形。交配囊大;囊导管宽短,膜质;囊突很长,几乎与交配囊等长,两端细柄状,中间宽,由小突起构成有规律的褶痕。

卵:球形,淡黄色到橙红色。直径约2.5 mm,高约2.3 mm。

幼虫:老熟幼虫头宽约5.12 mm。头部黑色,散生黑色刺毛;胴体暗红色,中、后胸亚背线、气门上线与腹部第1—6节和8—9节的亚背线各有1对淡红色或是与胸部颜色相似的肉质柱状突起。腹部第3、4、7节的亚背线肉质突起呈白色,各肉质突起末端具轮生暗褐色刺毛。到5—6龄时胸、腹部略泛白。   蛹:橙褐色,体表散生白斑,胸背部隆起,中胸亚背部具1对扁平板状突起。第4—9腹节各具1对扁平板状突起 。

查看全部

寄主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的异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大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kaempfri等植物 。


地理分布

我国台湾特有种,珍稀蝴蝶之一 。


生物学

1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发生在海拔1000—2500 m的高山区原始森林中。成虫主要发生在7—9月间;其他季节比较少见。飞翔在高山路旁的花丛中,喜欢访花采蜜。在温度25℃左右时卵期约8天,幼虫期约43天,蛹期约27天。成虫喜欢在湿凉林缘的寄主植物茎、叶部产卵,卵单产。幼虫静栖于寄主植物的茎、叶或寄主植物附近的植物茎上;幼虫老熟后在寄主的茎上或附近其他植物的茎干上化蛹。成虫飞翔缓慢,容易捕捉 。


小结

本种与暖曙凤蝶A.aidonea相似,主要区别是本种后翅反面端半部呈红色,且镶有7块黑斑,暖曙凤蝶则无此特征。最根本的区别是雌、雄外生殖器构造的不同。暖曙凤蝶抱器瓣末端宽圆 。

凤蝶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