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红臀鹎(学名:Pycnonotus aurigaster ):体长18-23厘米。额至头顶黑色而富有光泽,耳羽白色或灰白色。上体灰褐色或褐色、具灰色或灰白色羽缘。腰灰褐色,尾上覆羽近白色。下体颏和上喉黑色,下喉等其余下体白色,尾下覆羽血红色。黑喉红臀鹎和红耳鹎外形、大小和该种均非常相似,但黑喉红臀鹎颏、上喉、下喉均为黑色,上胸亦为黑褐色或黑色。耳羽红褐色,红耳鹎有明显的耸立羽冠,耳区具红白二色斑。胸侧有一黑色横带,野外均可明显与之区别。
主要生活于森林、竹林以及开阔的乡间。属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分布于印度、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爪哇和苏门答腊等地。
基本信息
白喉红臀鹎的前额、头顶、枕黑色而富有光泽,眼先、眼周、嘴基亦为黑色,耳羽银灰色或灰白色,有的沾灰褐或棕褐色。背、肩褐色或灰褐色、具宽的灰色或灰白色羽缘,腰灰褐色。尾上覆羽灰白色,尾羽黑褐色,先端白色,中央尾羽微具白端。两翅暗褐色,除外侧飞羽外,其余飞羽外翈具浅灰色羽缘。下体颏及上喉黑色,下喉白色,其余下体污白色或灰白色,有的微沾灰色。尾下覆羽血红色。
虹膜棕色、褐色或暗褐色,嘴、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36-52克,♀28-52克;体长♂188-232毫米,♀180-240毫米;嘴峰♂16-19毫米,♀15-18毫米;翅♂92-101毫米,♀88-101毫米;尾♂88-104毫米,♀84-104毫米;跗蹠♂22-26毫米,♀22-24毫米。(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息在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次生阔叶林、竹林、灌丛以及村寨、地边和路旁树上或小块丛林中,也见于沟谷、林缘、季雨林和雨林。
白喉红臀鹎属留鸟,栖息地较固定,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多在相邻树木或树头间来回飞翔。晚上常成群栖息在一起,觅食时才开始分散,但彼此仍通过叫声保持松散的群。常呈3-5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亦与红耳鹎或黄臀鹎混群。性活泼、善鸣叫,或跳跃于枝头树枝间,或站在树上或灌木上引颈高歌,鸣声清脆响亮。
食性较杂,属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浆果、榕果、核果、草莓、悬钩子、坚果、豌豆、紫浆果、洋海椒种子,以及花、叶和其他植物种子。动物性食物主要有甲虫、蚊、蚂蚁等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和直翅目昆虫。
原产地柬埔寨、香港、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澳门、缅甸、泰国、越南、中国(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南部、东南部以及贵州、广东、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东南和西南地区。)。
引进:新加坡、东帝汶。
白喉红臀鹎
繁殖期5-7月。营巢于灌丛中或小树上,距地高0.8-1.5米。巢呈碗状,主要由细枝、树叶、枯草构成,巢外壁常缠有蛛丝,内垫有细草茎。巢的大小为外径10厘米,内径6-8厘米,高8厘米,深6-8厘米。每窝产卵2-3枚。卵玫瑰红色或粉红色、被深浅不一的暗玫瑰红色或紫红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22.8-24毫米×16-17毫米。
[2-3]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白喉红臀鹎是雀形目鹎科鹎属鸟类,又称红臀鹎、黑头公。额、头顶、枕、眼周和颊的前部黑色,…
纵纹绿鹎,是鹎科鹎属的一种动物,是体型中等大小鸟类,体长20-24厘米。头绿褐色具明显的冠羽,…
黄臀鹎,又称黄屁屁,是雀形目鹎科鹎属鸟类。成鸟额、头顶至枕部黑色,无明显冠羽,眼先和眼周亦为黑色,…
白头鹎是雀形目鹎科鹎属鸟类,别名有白头翁、白头婆、淡臀鹎、中国鹎等。喙黑色,嘴峰稍曲,端部下曲,…
纹喉鹎:体长19厘米,是一种中等体型的偏绿色鹎。特征为头顶、脸颊、颏及喉均具黄色条纹。上体橄榄绿色。…
黄绿鹎,小型鸟类,体长19-22厘米。额至头顶暗褐具灰色羽缘,眼先黑色,…
黑冠黄鹎:体长18-21厘米,是一种中等体型偏黄色鹎。整个头、颈、颏、喉黑色,头顶有显著直立的羽冠,…
白颊鹎是雀形目鹎科鸟类。体长19—21厘米。雌雄相似。成鸟头部深灰色具一显著的羽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