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绿翅短脚鹎

绿翅短脚鹎(学名:Hypsipetes mcclellandii):共有9个亚种。中型鸟类,体长20-26厘米。头顶羽毛形尖、栗褐色具白色羽轴纹,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上体灰褐缀橄榄绿色,两翅和尾亮橄榄绿色。耳和颈侧红棕色,颏、喉灰色,胸灰棕褐色具白色纵纹,尾下覆羽浅黄色。

栖息在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次生林、林缘疏林、竹林、稀树灌丛和灌丛草地等各类生境中。常呈3-5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多在乔木树冠层或林下灌木上跳跃、飞翔。主要以野生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部分昆虫,食性较杂。

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区至印度东北部、中国、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半岛等地。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绿翅短脚鹎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雀形目

科:

鹎科

属:

短脚鹎属

种:

绿翅短脚鹎

亚种:

亚种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形态特征

绿翅短脚鹎额至头顶、枕栗褐或棕褐色,羽形尖,先端具明显的白色羽轴纹,到头顶后部白色羽轴纹逐渐不显和消失,颈浅栗褐色。背、肩、腰橄榄绿色(指名亚种)、橄榄褐色或灰褐色、微沾橄榄绿色(云南亚种)或橄榄棕色(华南亚种)。尾橄榄绿色,两翅覆羽橄榄绿色,飞羽暗褐或黑褐色,外翈橄榄绿色。眼先沾灰白色,耳羽、颊锈色或红褐色,颈侧较耳羽稍深。颏、喉灰色,胸浅棕或灰棕色,从颏至胸有白色纵纹,其余下体棕白色或淡棕黄色,两胁淡灰棕色,尾下覆羽淡黄色,翼缘淡黄或橄榄绿色,翼下覆羽棕白色。

虹膜暗红、朱红、棕红或紫红色,嘴黑色,跗蹠肉色、肉黄色至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30-50,♀26-50克;体长♂195-257毫米,♀194-243毫米;嘴峰♂19-27毫米,♀19-25毫米;翅♂99.5-118毫米,♀95-112毫米;尾♂95-120毫米,♀96-114毫米;跗蹠♂15.5-22毫米,♀15-20毫米。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栖息在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次生林、林缘疏林、竹林、稀树灌丛和灌丛草地等各类生境中,尤以林缘疏林和沟谷地带较常见,有时也出现在村寨和田边附近丛林中或树上。


生活习性

常呈3-5只或10多只的小群活动。多在乔木树冠层或林下灌木上跳跃、飞翔,并同时发出喧闹的叫声,鸣声清脆多变而婉转,其声似‘spi-spi-’。

主要以野生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部分昆虫,食性较杂。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果实、野樱桃、浆果、乌饭果、榕果,核果、草莓、黄泡果、蔷薇果、鸡树子果、草子等。动物性食物主要有鞘翅目昆虫、蜂、同翅目、双翅目昆虫、蚱蜢、斑蝥和其他昆虫。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香港、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中国(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和中部及南部和东南部、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岛等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绿翅短脚鹎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5-8月。营巢于乔木树侧枝上或林下灌木和小树上,巢距地高1.2-12米。巢呈杯状,主要由草茎、草叶、草根和竹叶构成。每窝产卵2-4枚,卵灰白色、灰色或黄色,微缀紫色或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2-28.1毫米×16.0-19.3毫米。


亚种分化

[3-4]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查看全部

鹎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纹喉鹎:体长19厘米,是一种中等体型的偏绿色鹎。特征为头顶、脸颊、颏及喉均具黄色条纹。上体橄榄绿色。…
  • 栗背短脚鹎,体长18-22厘米。上体栗褐,头顶和羽冠黑色。背栗色、翅和尾暗褐色具白色或灰白色羽缘。…
  • 黑短脚鹎是鹎科短脚鹎属鸟类。体长22-26厘米,嘴鲜红色,脚橙红色,尾呈浅叉状。羽色有两种色型,…
  • 黄绿鹎,小型鸟类,体长19-22厘米。额至头顶暗褐具灰色羽缘,眼先黑色,…
  • 领雀嘴鹎是雀形目鹎科雀嘴鹎属鸟类,又称羊头公、青冠雀、黄爪鸟等。嘴厚重,…
  • 沼泽鹎是鸟纲、雀形目、鹎科的一种动物。
  • 黑短脚鹎:是鸟纲、鹎科的中型鸟类,体长22-26厘米。嘴鲜红色,脚橙红色,尾呈浅叉状。羽色有两种色…
  • 绿翅短脚鹎是鹎科、短脚鹎属的鸟类。共有9个亚种。中型鸟类,体长20-26厘米。…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