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颊鹎(学名:Pycnonotus leucogenys)是鹎科下的一种鸣禽。喙形较细尖,先端微下弯;翅短圆;尾细长,方尾;腿短,跗跖短弱,被以靴状鳞;体羽柔长而松软,后颈见有纤羽。树栖性,以果实为主食,兼吃昆虫,夏季育雏期间捕食大量昆虫;在树上编碗状巢,产卵4~5枚;由双亲孵化,孵化期12~15天,雏期约15天。善鸣。
基本信息
白颊鹎,又名喜马拉雅鹎,是鹎科下的一种鸣禽。它们分布在阿富汗、不丹、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伊拉克、塔吉克斯坦及沙特阿拉伯。树栖性,以昆虫、浆果、果实、种子、嫩芽和花蜜为食 。
白颊鹎体长25~28厘米,翼展29~38厘米,体重29~38克 。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橄榄褐色鹎。褐色的冠羽形长而前弯。脸、颏及喉黑色,具白色颊块。下体近白,尾下覆羽浅黄。尾黑而端白。不可能与任何其他的鹎混淆。虹膜深褐色;鸟喙黑色;脚爪黑色 。
常见于山麓地带海拔300~1800米的干热河谷。
善鸣。树栖性,以果实为主食,所吃食物主要有种子、野樱桃、核果、草莓、浆果和其他果实。兼吃昆虫,夏季育雏期间捕食大量昆虫。常成群活动在高大乔木顶部,有时亦到小树和灌丛中活动。一般不远飞,多做短距离飞行,即使受到干扰,至多飞几米或10多米即停下,但在空旷地方亦飞得较快和较远。性较驯善,亦爱鸣叫,叫声似黑喉红臀鹎;叽喳作叫;也有愤怒的pit-pit声。鸣声为三或四声的短语如tea-for-two及take-me-with-you,随意拼组。
分布于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段,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以东的地区 。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 1200-2500米 的茂密森林中,在树上编碗状巢,巢多置于林下竹丛和灌木丛中,距地高0.8-1.5米,隐蔽甚好。巢为杯状,主要由细枝、草茎、草根等材料构成,有的还有苔藓、蛛网等材料,内垫有细草茎和草根。每窝产卵4~5枚;由双亲孵化,孵化期12~15天,雏期约15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
黑喉红臀鹎是雀形目鹎科鹎属鸟类,别称有黑头公、红臀鹎。…
白颊鹎是雀形目鹎科鸟类。体长19—21厘米。雌雄相似。成鸟头部深灰色具一显著的羽冠,…
纹喉鹎:体长19厘米,是一种中等体型的偏绿色鹎。特征为头顶、脸颊、颏及喉均具黄色条纹。上体橄榄绿色。…
白头鹎是雀形目鹎科鹎属鸟类,别名有白头翁、白头婆、淡臀鹎、中国鹎等。喙黑色,嘴峰稍曲,端部下曲,…
白喉红臀鹎是雀形目鹎科鹎属鸟类,又称红臀鹎、黑头公。额、头顶、枕、眼周和颊的前部黑色,…
纵纹绿鹎,是鹎科鹎属的一种动物,是体型中等大小鸟类,体长20-24厘米。头绿褐色具明显的冠羽,…
黄臀鹎,又称黄屁屁,是雀形目鹎科鹎属鸟类。成鸟额、头顶至枕部黑色,无明显冠羽,眼先和眼周亦为黑色,…
黑冠黄鹎:体长18-21厘米,是一种中等体型偏黄色鹎。整个头、颈、颏、喉黑色,头顶有显著直立的羽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