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罗汉松(学名:Podocarpus annamiensis)是罗汉松科、罗汉松属的植物。乔木,高达16米,胸径60厘米;树皮灰褐色;顶芽近圆球形,外面芽鳞先端短尖,里面芽鳞先端圆。叶螺旋状着生,常集生枝顶,厚革质,条状披针形或条状,稀椭圆状披针形,长4-10.5厘米,宽5-10毫米,上部渐窄,先端钝圆或钝尖,基部楔形,有短柄。雄球花穗状单生,稀2-3个簇生。种子卵圆形,长8-10毫米,径6毫米。花期3-4月,种子9-10月成熟。
分布于中国、越南、缅甸;在中国零星分布于海南南部五指山、黎母岭、尖峰岭、吊罗山和尖岭等地。生长于海拔600-1600米的山坡或山脊林中。
海南罗汉松对研究海南植物区系和保护物种有一定的意义。材质优良,适作雕刻、文具、乐器等用材。树姿优美,可作庭园观赏树。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濒危(EN)。
基本信息
格雷(N. E. Gray)发表海南罗汉松时引证了采自中国海南岛的7号标本。后来经过复查这些标本,只有侯宽昭73776和左景烈、陈念劬44217两号标本与原始记载相符合,而另5号标本(即黄志 35031,梁向日65091,63510,65554,65555)实为百日青(Podocarpus neriifolius D. Don)。格雷(N. E. Gray)在讨论中也把上述7号标本分成两类(即小叶类和大叶类),并指出叶的解剖特征也不完全相同,但它仍归属为同种。所以认为从外部形态看上述7号标本应属两种,即海南罗汉松与百日青,前者在海南岛分布较少,后者则较多。
乔木,高达16米,胸径60厘米;树皮灰褐色;顶芽近圆球形,外面芽鳞先端短尖,里面芽鳞先端圆。叶螺旋状着生,常集生枝顶,厚革质,条状披针形或条状,稀椭圆状披针形,长4-10.5厘米,宽5-10毫米,上部渐窄,先端钝圆或钝尖,基部楔形,有短柄。
雄球花穗状单生,稀2-3个簇生。种子卵圆形,长8-10毫米,径6毫米。 花期3-4月,种子9-10月成熟。
该种近似百日青(Podocarpus neriifolius D. Don)和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 (Thunb.) D. Don),与前者区别在于叶较小,常集生枝顶,先端钝或钝尖,不成渐尖的长尖头,与后者区别在于叶下面淡绿色,不被白粉,雄球花通常单生。
海南罗汉松生长于海拔600-1600米的山坡或山脊林中。分布区地处热带,常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温18-20℃,极端最低温可达0℃,年降水量2000-2600毫米,雨量分配不均,有明显的旱期。土壤为花岗岩发育而成的砖 红壤或山地黄壤。生于山地雨林中,在吊罗山白水岭常见的林木为石斑木(Raphiolepis indica (L.) Lindl.)、油丹(Alseodaphne heinanensis Merr.)、海南茶梨(Anneslea hainanesis (Kobusk)Hu)、黄叶树(Xanthophyllum hainanense Hu)、硬核(Scleropyrum wallichinum Arn.)、厚皮香八角(Illicium ternstroemioides A.C.Smith)等。天然更新良好,母树附近幼苗树常见。
分布于中国、越南、缅甸;在中国零星分布于海南南部五指山、黎母岭、尖峰岭、吊罗山和尖岭等地。 [3-4]
当10月种子成熟,肉质种托呈紫红色时,要及时采种。种子寿命短,采种后立即 除去假种皮及种托,即行播种,1-3月后发芽,上盖疏荫棚,待苗壮实后可拆除荫棚,移植于容器内培养。当苗高达60厘米以上时即可连容器带土造林。亦可用扦插法繁殖,经3个月发根。
海南罗汉松对研究海南植物区系和保护物种有一定的意义。材质优良,适作雕刻、文具、乐器等用材。树姿优美,可作庭园观赏树。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濒危(EN)。
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1992年)——渐危种。
该种由于多年来开发利用,仅在海南南部尚未开发的天然林中有少量分布,资源甚少。
中国海南尖峰岭与吊罗山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应将海南罗汉松列为保护对象。有关单位应引种栽培。海南林科所树木园已种植3株,生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