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刺果甘草

刺果甘草(学名: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m.)是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状茎无甜味。茎直立,多分枝。高可达1.5米,条棱,密被黄褐色鳞片状腺点,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成球状;总花梗短于叶,苞片卵状披针形;花萼钟状;花冠淡紫色、紫色或淡紫红色,旗瓣卵圆形,顶端圆,基部具短瓣柄,龙骨瓣稍短于翼瓣。果序呈椭圆状,荚果卵圆形,顶端具突尖,种子黑色,圆肾形,6-7月开花,7-9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各省区及陕西、山东、江苏。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常生于河滩地、岸边、田野、路旁。

刺果甘草的茎叶作绿肥,亦可药用。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刺果甘草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蔷薇目

亚目:

蔷薇亚目

科:

豆科

亚科:

蝶形花亚科

族:

山羊豆族

亚族:

甘草亚族

属:

甘草属

组:

刺果甘草组

种:

刺果甘草

命名者及年代: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和根状茎无甜味。茎直立,多分枝,高1-1.5米,具条棱,密被黄褐色鳞片状腺点,几无毛。叶长6-20厘米;托叶披针形,长约5毫米;叶柄无毛,密生腺点;小叶9-15枚,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6厘米,宽1.5-2厘米,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密被鳞片状腺体,无毛,顶端渐尖,具短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微小的钩状细齿。

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成球状;总花梗短于叶,密生短柔毛及黄色鳞片状腺点;苞片卵状披针形,长6-8毫米,膜质,具腺点;花萼钟状,长4-5毫米,密被腺点,基部常疏被短柔毛;萼齿5,披针形,与萼筒近等长;花冠淡紫色、紫色或淡紫红色,旗瓣卵圆形,长6-8毫米,顶端圆,基部具短瓣柄,翼瓣长5-6毫米,龙骨瓣稍短于翼瓣。果序呈椭圆状,荚果卵圆形,长10-17毫米,宽6-8毫米,顶端具突尖,外面被长约5毫米刚硬的刺。种子2枚,黑色,圆肾形,长约2毫米。花期6-7月,果期7-9月。

查看全部

生长环境

刺果甘草喜生于盐土和盐碱土上,要求的土壤pH值为8.0-8.5。在沿海和内陆的盐化草甸、碱性砂地、台田边缘、排碱沟旁、盐渍化落荒地等都有分布。在排水良好、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的盐化壤质土,生长繁茂。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各省区及陕西、山东、江苏。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


繁殖方法

组培材料:嫩茎。

培养条件培养基:⑴MS+6-BA0.5毫克/升+IAA1毫克/升;⑵MS+6-BA0.5毫克/升+NAA1毫克/升;⑶MS+6-BA0.5毫克/升+IBA1毫克/升;⑷MS+6-BA0.5毫克/升+2,4-D1毫克/升;⑸MS+NAA0.5毫克/升+2,4-D0.5毫克/升;⑹MS+6-BA0.1毫克/升+NAA0.1毫克/升;⑺MS+6-BA0.3毫克/升+NAA0.1毫克/升;⑻MS+6-BA0.5毫克/升+NAA0.1毫克/升;⑼1/2MS+IAA0.4毫克/升;⑽1/2MS+IAA0.6毫克/升;⑾1/2MS+IAA0.8毫克/升;⑿1/2MS+IAA1毫克/升;⒀1/2MS+IAA1.2毫克/升。上述MS培养基中均加3%蔗糖,1/2MS培养基中加1.5%蔗糖,固体培养基的琼脂含量为0.5%,pH5-8.0。光强30-40微摩尔/(平方米·秒)。光照时间为10-11小时/天,培养温度为14-27℃。

生长与分化情况:

无菌材料的获得将生长旺盛的刺果甘草嫩茎切成长3-4厘米茎段,放入250毫升的磨口广口瓶中,用自来水冲洗20分钟后,振荡洗涤4次,加0.05%的安利洗涤液振荡洗涤5分钟,再用自来水洗涤3次,移至超净工作台上,用70%的乙醇振荡灭菌30秒左右后,迅速用无菌水清洗3次,接着用0.05%的氯化汞,溶液振荡灭菌12分钟,再用无菌水振荡清洗5次,即获得无菌材料。

愈伤组织的诱导用解剖刀将无菌嫩茎表皮削掉后,切成0.3-0.5厘米的块状,分别接种到培养基⑴-⑸上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培养40天时,培养基⑶上的材料未见形成愈伤组织,而培养基⑴、⑵、⑷、⑸开始形成愈伤组织。培养到80天的观察统计表明,在培养基⑴、⑵、⑷、⑸上,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分别为39%、67%、88%、91%。尽管在培养基⑸上愈伤组织的诱导率高,但其白而松软,为没有分化能力的愈伤组织;在培养基⑷上诱导的愈伤组织呈绿色的颗粒状,外观上为具有分化能力的愈伤组织。把在培养基⑷上诱导的愈伤组织在相同的条件下连续继代培养8次,不仅每-代的培养周期缩短为50天,而且继代培养的愈伤组织色泽和其他外部性状仍保持不变。

分化培养将在培养基⑷上诱导的绿色颗粒状愈伤组织,接种到培养基⑹-⑻上进行分化培养。培养30天时,所有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都可见缓慢生长;培养到45天时,在培养基⑺和⑻上的愈伤组织上部颗粒有绿色的芽点;再经过30天的培养,培养基⑺上的愈伤组织停止分化,而在培养基⑻上的愈伤组织会分化出布满表面的绿色丛生不定芽。培养基⑻上的颗粒状愈伤组织的分化率为99%。

试管苗的生根将分化培养基⑻上分化生长高约0.5厘米以上的丛生不定芽切去基部的愈伤组织,转接到培养基⑼-⒀上,进行生根培养。培养10天左右,培养基⑼-⑿上形成可见的根原基;继续培养15天后,培养基⑽的根系生长好于其他培养基。40天时,培养基⑽的平均每株试管苗生根6.7条,根长3厘米左右,生根试管苗生长旺盛。生根率为92.4%。

试管苗的移栽打开生根试管苗的培养瓶盖,放在光强60微摩尔/(平方米·秒)下炼苗3天后,取出试管苗,洗去根部培养基后,切成具有2条以上根的独立苗,移栽到以炉灰渣为基质的花盆中,于温室内温度为20-28℃、湿度95%左右的遮阴条件下培养,10天左右开始生长;再于正常的日光温室的条件下培养40天,成活率为69%。移栽90天后,移栽试管苗的长势与同期播种的实生苗基本一致,以后试管苗的生长优于实生苗,其根系为实生苗的2倍左右。

查看全部

主要价值

肥料:茎叶作绿肥。

绿化:刺果甘草的生长周期长,抗旱、抗虫,是一种抗逆性较强的绿化植物。

环境:由于刺果甘草草茎杆坚硬,植株高大,分枝多,叶量大,根系发达,固沙保土作用良好。

经济:刺果甘草种子不仅可以榨油,茎纤维可用于编织多种编制品。 茎杆木质化程度高,燃烧值高,也是一种重要的薪炭植物;还是一种良好的蜜源植物。

饲料:刺果甘草可青饲,亦可晒制干草,也可与禾本科饲料作物混合青贮。在中国华北,一年可刈割2-3次,滨海天然刺果甘草草地,覆盖度90%左右,年公顷产鲜草45-60吨;覆盖度95%以上的内陆草地,每公顷产鲜草60-75吨。

药用:

药用部位:以果实、根入药。中药名:果实:狗甘草。根:狗甘草根。

采收加工:果实:秋冬果熟后采集,晒干。根:全年可采。

主要成分:根和根茎含马其顿甘草酸、三萜皂苷A和B、刺果甘草酸、高紫檀酚等成分。

药理作用: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性味功能:果实:甘、辛,微温。根:甘、辛,温。果实:催乳。根:甘杀虫止痒,镇咳。

主治用法:果实:用于乳汁缺少。根:用于阴道滴虫病,百口咳。

查看全部

甘草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鹿藿是豆科鹿藿属的缠绕草质藤本植物。全株各部多少被灰色至淡黄色柔毛;茎略具棱;叶为羽状或有时近指状三小叶,披针形小托叶,小叶纸质,顶生小叶菱形或倒卵状菱形;总状花序腋生,排列稍密集,花萼钟状,裂片披针形,花冠黄色,旗瓣近圆形,冀瓣倒卵状长圆形,龙骨瓣具喙;红紫色荚果长圆形,极扁平,在种子间略收缩,先端有小喙;黑色种子通常两颗,椭圆形或近肾形;花期5-8月;果期9-12月。鹿藿产于中国江南各省,在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亦有分布。常生于海拔200米-1000米的山坡路旁草丛中。适应性强,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繁殖方式为播种或扦插繁殖,管理粗放。鹿藿的茎叶可以入药,其味苦、辛,性平,归脾、肝经。晒干或鲜用,具有祛风、止痛、活血、解毒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头痛、牙痛、腰脊疼痛、产后瘀血腹痛、产褥热、瘰疬、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等症状。根可祛风和血、镇咳祛痰,治疗风湿骨痛、气管炎。
  • 又名:响铃草,荷猪草,黄花野百合 ,多年生草本,根长达60厘米以上。为豆科植物假地蓝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 总状花羊蹄甲
  • 山野豌豆是豆科野豌豆属植物的多年生草本;全株疏被柔毛,细紧无毛;茎具棱,多分枝;叶偶数,羽状复叶,…
  • 刺果甘草是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状茎无甜味。茎直立,多分枝。高可达1.5米,条棱,…
  • 蓝花棘豆 DC.)是豆科、棘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20厘米。主根粗壮而直伸。茎缩短,…
  • 大托叶猪屎豆是豆科、猪屎豆属直立高大草本植物,体高可达150厘米;茎枝圆柱形,托叶卵状三角形,单叶…
  • 密花豆是豆科、密花豆属植物。攀援藤本,幼时呈灌木状。小叶纸质或近革质,异形,顶生的两侧对称,宽椭圆…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