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棕胸佛法僧

棕胸佛法僧(学名:Coracias benghalensis)中型鸟类,体长32~35厘米。黑色的嘴细而下弯。头顶暗蓝色,喉、上背及部分飞羽淡紫;上胸葡萄紫色,具蓝色中央纹,下胸葡萄褐色,腹和尾下覆羽淡蓝色。腰蓝紫色,尾上覆羽辉蓝色。背部及中央尾羽暗绿。飞行时两翼及尾部的鲜艳蓝色非常显眼。停栖时此鸟看似暗淡,但近看其头顶、尾覆羽及两翼为华美的青蓝色组合。

分布地从中国西南部、南亚的越南、缅甸经印度,西到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栖息于1200米以下低地区域,尤喜开阔的种植平原或落叶林带,也出没于公园、城镇等都市领域,在那里它们利用架空电缆作为捕食的有利位置。该鸟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棕胸佛法僧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佛法僧目

科:

佛法僧科

属:

佛法僧属

种:

棕胸佛法僧

亚种:

亚种

命名人及年代:

,年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形态特征

眼先黑色,前额淡棕白色,头顶暗蓝色,头顶两侧辉淡蓝色,具一细窄的白色而沾蓝色的眉纹;翕、肩和内侧飞羽油绿色而缀有褐色。腰蓝紫色,内侧飞羽更沾蓝色,尾上覆羽辉淡蓝色。中央尾羽暗褐色,基部及尾轴两侧缀有蓝色。外侧尾羽基部深蓝色,先端蓝色,羽轴黑色。翅上小覆羽深紫蓝色。大覆羽灰淡蓝色。初级飞羽基部深蓝色,往先端逐渐变淡,呈淡蓝色,末端褐色。次级飞羽深蓝色,基部浅蓝色。颏、喉和上胸葡萄紫色,具淡蓝色纵纹;下胸葡萄褐色,腹和两肋以及尾下覆羽淡蓝色,翼缘、翼下覆羽和腋羽深蓝色。

虹膜淡褐色,嘴黑褐色,跗蹠和趾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60~170克,♀160~180克;体长♂338~353毫米,♀322~328毫米;嘴峰♂37~42毫米,♀41毫米;翅♂197~207毫米,♀188~193毫米;尾长♂130~147毫米,♀129毫米;跗蹠♂26~27毫米,♀26毫米。 (注:♂雄性;♀雌性)

查看全部

近种区别

与相似种蓝胸佛法僧的区别在于头及胸部蓝色较少;与三宝鸟区别在于嘴黑色。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林缘疏林、竹林、村镇和农田地区。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也常站立在林缘、村边或农田地区乔木顶端枯枝上或电线上。 该鸟聚群极其少见,可能形成家族群。洗浴时,从高空向水中俯冲而入,此类行为曾被误解为捕鱼。

食性:主要以昆虫,特别是甲虫、蟋蟀和蚱蜢为食,也经常捕食飞行昆虫如黄蜂、苍蝇、飞蛾和蝴蝶,偶尔也吃植物种子。如果条件允许,两栖类也构成其饮食中的很大一部分,尽管在较干燥的地区此种食物来源通常无法获取。 主要通过飞翔在空中捕食,有时也在地上捕食。

迁徙:在中国的西藏、云南为留鸟,四川为夏候鸟。

叫声:为粗哑似乌鸦的“chak-chak-”声。 当受威胁时,叫声变得尖锐和频繁。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绿:原生种;紫:迷鸟(稀少) 原产地:阿富汗、孟加拉、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伊朗、伊拉克、科威特、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泰国、阿联酋、越南。

迷鸟分布地:马尔代夫、卡塔尔、叙利亚、土耳其。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南部,西藏南部和云南。

该鸟指名亚种(C.b.benghalensis)分布于印度东北部、沙特阿拉伯东部;西南亚种(C.b.affinis)分布于中国、不丹至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印度亚种(C.b.indica)分布于印度南部、斯里兰卡。

查看全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春至初夏(4~7月)。雄性早在2月份就开始求偶炫耀。炫耀模式异常复杂,雄鸟先飞向高处,然后向下翻滚的同时展现系列飞行技巧,它们尖叫着快速拍打双翼,闪耀其翅和尾上的鲜艳色彩。

通常营巢于树洞或旧的建筑物墙壁洞中。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卵白色,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31~37毫米×26~30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8天。 雏鸟出生后约35天羽毛长成。

查看全部

亚种分化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01

棕胸佛法僧西南亚种

Coracias benghalensis affinis

McClelland,1840

02

棕胸佛法僧指名亚种

Coracias benghalensis benghalensis

Linnaeus,1758

03

棕胸佛法僧印度亚种

Coracias benghalensis indica

Linnaeus,1766

注:表格信息来源参考。

查看全部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4年评估。

该物种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注:鸟纲 第276项 棕胸佛法僧)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在原产地属局部丰富至常见鸟种(del Hoyoet al. 2001)。

分布范围内有大量保护区,比如越南的巴贝国家公园和纳杭自然保护区、孟加拉的雷马卡伦加野生动物保护区。此外,它们还是印度安得拉邦、比哈尔邦、卡纳塔克邦和奥里萨邦的邦鸟,并被印度教徒视为神圣之物。以上两个事实意味着该鸟在某些地区民众中的重要地位,这对该鸟将来纳入保护会有很大帮助。 棕胸佛法僧在中国种群数量稀少,应注意保护。

查看全部

佛法僧目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反嘴鹬是反嘴鹬科反嘴鹬属鸟类,又名反嘴鸻。体长38—45厘米。…
  • 白眉姬鹟又名三色鹟、鸭蛋黄,是雀形目鹟科姬鹟属小型鸣禽动物。其色彩艳丽,雄头、上体、两翼及尾黑色,…
  • 黑冠鹃隼为鹰科、鹃隼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小型猛禽,体长30-33厘米,体重178-217克。…
  • 白背啄木鸟共有10个亚种。中等体型,体长25厘米。特征为下背白色,无论雌雄均臀部红色。脚强健,…
  • 眼斑冢雉:体长60-65厘米,羽毛呈浅褐色,有许多白斑。它们的脖子很长,且光秃无毛。雄鸟的脸呈火红…
  • 大美洲鸵是美洲鸵鸟目美洲鸵鸟科的鸟类,共有五个亚种。体高约1.6米,重达25千克,为美洲最大鸟类。…
  • 火烈鸟:亦称红鹳。3属6种:高约80-160厘米,体重2.5-3.5千克。体型大小似鹳;嘴短而厚,…
  • 北红尾鸲(běi hóng wěi qú):是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