蒌蒿(学名: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ex Bess..)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具清香气味。有匍匐地下茎。茎少数或单,高可达150厘米,初时绿褐色,后为紫红色,有明显纵棱,下部通常半木质化,上部有着生头状花序的分枝,叶片纸质或薄纸质,上面绿色,无毛或近 无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平贴的绵毛;茎下部叶宽卵形或卵形,分裂叶的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叶柄无假托叶,花期下部叶通常凋谢;中部叶近成掌状,头状花序多数,长圆形或宽卵形,苞片卵形或近圆形,背面初时疏被灰白色蛛丝状短绵毛,花序托小,凸起;雌花花冠狭管状,花柱细长,7-10月开花结果。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及贵州等省区;蒙古、朝鲜及苏联也有分布。多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河湖岸边与沼泽地带,在沼泽化草甸地区常形成小区域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与主要伴生种;可葶立水中生长,也见于湿润的疏林中、山坡、路旁、荒地等。
蒌蒿全草入药,有止血、消炎、镇咳、化痰之效,近年来发现用于治疗黄胆型或无黄胆型肝炎良好;民间还作“艾”的代用品;四川民间作“刘寄奴”(奇蒿)的代用品。嫩茎及叶作菜蔬或腌制酱菜。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多年生草本;植株具清香气味。主根不明显或稍明显,具多数侧根与纤维状须根;根状茎稍粗,直立或斜向上,直径4-10毫米,有匍匐地下茎。茎少数或单,高60-150厘米,初时绿褐色,后为紫红色,无毛,有明显纵棱,下部通常半木质化,上部有着生头状花序的分枝,枝长6-10(-12)厘米,稀更长,斜向上。叶纸质或薄纸质,上面绿色,无毛或近 无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平贴的绵毛;茎下部叶宽卵形或卵形,长8-12厘米,宽6-10厘米,近成掌状或指状,5或3全裂或深裂,稀间有7裂或不分裂的叶,分裂叶的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7(-8)厘米,宽3-5毫米,不分裂的叶片为长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6-12厘米,宽5-20毫米,先端锐尖,边缘通常具细锯齿,偶有少数短裂齿白,叶基部渐狭成柄,叶柄长0.5-2(-5)厘米,无假托叶,花期下部叶通常凋谢;中部叶近成掌状,5深裂或为指状3深裂,稀间有不分裂之叶,分裂叶之裂片长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3-5厘米,宽2.5-4毫米,不分裂之叶为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宽可达1.5 厘米,先端通常锐尖,叶缘或裂片边缘有锯齿,基部楔形,渐狭成柄状;上部叶与苞片叶指状3深裂,2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叶为线状披针形,边缘具疏锯齿。
头状花序多数,长圆形或宽卵形,直径2-2.5毫米,近无梗,直立或稍倾斜,在分枝上排成密穗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而伸长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略短,卵形或近圆形,背面初时疏被灰白色蛛丝状短绵毛,后渐脱落,边狭膜质,中、内层总苞片略长,长卵形或卵状匙形,黄褐色,背面初时微被蛛丝状绵毛,后脱落无毛,边宽膜质或全为半膜质;花序托小,凸起;雌花8-12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一浅裂,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长,2叉,叉端尖;两性花10-15朵,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或微尖,花柱与花冠近等长,先端微叉开,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卵形,略扁,上端偶有不对称的花冠着生面。花果期7-10月。
无齿蒌蒿(ArtemisiaselengensisTurcz. ex Bess. var.shansiensisY. R. Ling)与原变种区别在于本变种叶的裂片边缘全缘,稀间有少数小锯齿。产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多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或路旁。模式标本采自山西。
多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河湖岸边与沼泽地带,在沼泽化草甸地区常形成小区域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与主要伴生种;可葶立水中生长,也见于湿润的疏林中、山坡、路旁、荒地等。
种子繁殖:每年的2月上、中旬将藜蒿种子与3~4倍干细土拌匀直接播种,采用撒播、条播均可。条播行距30cm左右,播后覆土并浇水,一般2月上、中旬即可出苗,出苗后及时间苗、匀苗、补缺。成活后及时移栽大田。
营养繁殖:每年的5~8月,是西昌地区日照的中光湿热期,光、热、水配合良好,有利于藜蒿的营养繁殖。其营养繁殖方式有:① 分株栽种5月中、下旬,在留种田块将藜蒿植株连根挖起,截去顶端嫩梢,在筑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45x40cm,每穴栽种1~2株,栽后踏紧,浇透水,经5-7d即可活棵。因西昌地区此时处于旱季,所以应做好防旱处理(注意遮荫、浇水);② 茎秆压条繁殖每年5-8H将半木质化的茎秆齐地面砍下,截去顶端嫩梢,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5-40cm开沟,深5-Tem,将藜蒿茎秆横栽于沟中,头尾相连,然后覆土,浇足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生根与发芽;⑧ 扦插繁殖每年5月中旬~8月,剪取生长健壮的藜蒿茎秆,截去顶端嫩梢,将茎秆截成20cm长小段,在筑好的畦面按行株距35x30cm, 每穴斜插4-5I]',段,地上露出1/3,踏紧,浇足水,上面覆盖遮阳网,保持土壤湿润,10d左右即可生根发芽;④ 地下茎繁殖4季均可进行。地下茎挖出后,去掉老茎、老根,剪成小段,每段有2~3节,在筑好的畦面上,每隔lOem开浅沟,将每小段根茎平放在沟内,覆薄土,浇足水。
田间管理
施肥:肥料是影响藜蒿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每次采收后都要及时施肥。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配合磷钾肥。一般每667m~ 次用3元复合J]E20-25kg。
遮阳:西昌地区日照强烈,易导致嫩茎老化。从4月上、中旬开始,就要进行遮阳处理。搭架高0.8-1.Om,上面覆盖遮阳网,网4周扎紧(特别是秋季),防风吹。盖网时间主要在晴天上午1O时~下午5时,早晚将网揭掉,加强盖网后的管理。
清除杂草:藜蒿地下茎主要分布在5~10em土层内,栽种活棵后,要及时拔除田问杂草,促使根系发育,积累养分。
浇水:藜蒿极耐湿、耐热、耐瘠,不耐干旱,西昌地区冬、春、秋季属于干旱季节,光热完全能满足藜蒿的生长,但必须加强水的管理,经常浇水,以确保田间湿润。
蒌蒿每百克嫩茎叶含水分82 克,蛋白质3.7 克,脂肪0.7 克,碳水化合物9 克,胡萝卜素4.35 毫克,维生素B0.3 毫克,尼克酸1.3 毫克,维生素C23 毫克,还含有多种矿物质。
富含硒、锌、铁等多种微量元素硒是人体极为重要的微量元素,缺硒可引发肝、心、脑、胃等四十多种疾病。锌具有补脑、防衰老的功效。普通植物中硒的含量极少,锌、铁的含量也不高,蒿茶中硒、锌、铁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很高。
黄花蒿是菊科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单生,茎下部叶宽卵形或H角状卵形;叶呈纸质,…
大籽蒿是菊科,蒿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主根垂直,狭纺锤形。茎单生,直立,高可达150厘米,…
奇蒿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侧根多数;根状茎稍粗,弯曲,斜向上。茎单生,高可达150厘米,具纵棱,…
白莲蒿是菊科蒿属半灌木状草本植物。茎、枝初被微柔毛;叶下面初密被灰白色平贴柔毛;茎下部与中部叶长卵形、三角状卵形或长椭园状卵形;头状花序近球形,下垂; 瘦果窄圆状卵圆形或窄圆锥形;花果期8-10月。白莲蒿别名白蒿、万年珍珠蒿。白莲蒿产于中国山东境内各山地丘陵,现分布中国各地。白莲蒿喜阳、耐干旱,喜凉爽湿润气候,多生长在山地、荒坡及灌木林中。白莲蒿主要繁殖方式为种子繁殖。白莲蒿在药用价值方面,全草均可入药,味苦、辛,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胁痛.肠痈,小儿惊风,阴虚潮热,外伤出血。白莲蒿在经济价值方面,也可作牲畜饲料,羊、骆驼喜食,其次是马,牛多不采食。人们在春夏季采幼嫩的茎叶,洗净,用沸水焯后,可凉拌、炒食或做汤。
茵陈蒿是菊科,蒿属半灌木状草本植物,植株有浓烈的香气。主根明显木质,茎单生或少数,高可达120厘米,…
蒌蒿,又称芦蒿、水蒿、柳蒿、泥蒿、水艾等,为菊科蒿属一种多年生或根茎性地生植物。蒌蒿具清香气味,…
菊科蒿属,叶片具有黄色斑点,散发芳香气味。株形良好,株高可达40cm,叶片羽状深裂,叶色黄绿相间,…
艾叶,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