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交嘴雀

交嘴雀(学名:Loxia)又名交喙鸟、青交嘴,是雀形目 燕雀科交嘴雀属的统称,该属分为红交嘴雀、白翅交嘴雀,主要生活在松林地带 ,在中国见于东北南部以至长江下游及西南、西北部以至新疆等地。喜欢在鱼鳞云杉至臭冷杉林和黄花落叶松-白桦林中生活,经常结群游荡。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交嘴雀

别名:

交喙雀、青交嘴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燕雀科

属:

交嘴雀属

分布区域:

温带森林

形态特征

交嘴雀的翅膀和尾巴是黑褐色的,身体其他部分是美丽的红色,交嘴雀的嘴长相奇特,上下嘴不能像其他鸟类那样合在一起,而是互相交叉着,而且嘴尖分别向上下伸出来很长。


生活习性

交嘴雀是寒温带针叶林鸟类,巢穴筑在松枝茂密的地方,巢用细枝,小草筑成杯状,里面铺垫着柔软的羽毛。冬季游荡且部分鸟结群迁徙。飞行迅速而带起伏。

雌交嘴雀每次产卵3-4枚,它从产下第1枚卵起,就在巢内孵卵,一直到鸟宝宝离巢为止。

交嘴雀喜啄食大量的落叶松和云杉及冷杉的种子,倒悬进食,用交嘴嗑开松子。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及状况

红交嘴雀分布于全北界及东南亚的温带针叶林。

白翅交嘴雀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及欧亚大陆的温带森林;越冬南迁。

红交嘴雀地方性常见于中等海拔的松林。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的松林及江苏的丘陵地带;越冬于陕西南部、河南、山东及江苏。tianschanica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越冬于新疆西部、青海、辽宁及河北。himalayensis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甘肃西部、青海南部。指名亚种的个别鸟在青海(西宁)有越冬记录。

白翅交嘴雀罕见。亚种bifasciata可能繁殖于黑龙江的小兴安岭,越冬往南迁至辽宁及河北。可能也出现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

查看全部

下级分类

学名:Loxiacurvirostra

中等体型(16.5厘米)的雀。与除白翅交嘴雀外的所有其他雀类的区别为上下嘴相侧交。繁殖期雄鸟的砖红色随亚种而有异,从橘黄至玫红及猩红,但一般比任何朱雀的红色多些黄色调。红色一般多杂斑,嘴较松雀的钩嘴更弯曲。雌鸟似雄鸟但为暗橄榄绿而非红色。幼鸟似雌鸟而具纵纹。雄雌两性的成鸟、幼鸟与白翅交嘴雀的区别在均无明显的白色翼斑,且三级飞羽无白色羽端。极个别红交嘴雀翼上略显白色翼斑但绝不如白翅交嘴雀醒目而完整,头形也不如其拱出。与指名亚种比较,嘴较细,雌鸟甚黄;色彩鲜艳,浅色的臀常成白色;色彩最深,雄鸟樱桃红色,雌鸟偏褐。

虹膜-深褐;嘴-近黑;脚-近黑。

学名:Loxia leucoptera,英文名称:White-winged Crossbill

全长约150毫米。雄鸟通体朱红色。翼和尾近黑色,翼上有一道白斑。下腹白,脸暗褐色。雌鸟暗绿色,脸灰色。翼上有两道白斑。中等体型(15厘米)的雀。嘴相侧交,甚似红交嘴雀但体型较小而细,头较拱圆。

与红交嘴雀的区别在具两道明显的白色翼斑且三级飞羽羽端白色。繁殖期雄鸟暗玫瑰绯红色,腰色较艳。雌鸟似雄鸟但体色暗橄榄黄且腰黄。幼鸟灰色具纵纹,但已具白色翼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边缘偏粉;脚-近黑。

查看全部

保护等级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燕雀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白腰朱顶雀为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体型似麻雀,体长约13厘米。额和头顶深红色,…
  • 褐灰雀: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上下体羽灰褐色,头顶各羽中央较暗,形成鳞状斑,…
  • 锡嘴雀:全长184厘米,头顶棕褐,头侧及腰和尾上覆羽等较淡;后颈灰色,翕和下背微褐;翅上的内侧覆羽…
  • 红额金翅雀:共有14个亚种。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额、脸颊和颏朱红色,眼先和眼周黑色,在淡…
  • 拉丁名:紫朱雀 英文名:Purple Finch
  • 藏朱雀:全长约17-18厘米。雄鸟头部深红色具光辉,喉部暗红色具白色点斑;背部灰白色,各羽具玫瑰红…
  • 褐灰雀:小型鸟类,体长16-17厘米。上下体羽灰褐色,头顶各羽中央较暗,形成鳞状斑,…
  • 红额金翅雀:共有14个亚种。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额、脸颊和颏朱红色,眼先和眼周黑色,在淡…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