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穗花报春

穗花报春(学名:Primula deflexa Duthie)是报春花科,报春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极短,叶片矩圆形至倒披针形,先端圆形或钝,基部渐狭窄,边缘小牙齿或圆齿,叶柄具狭翅。花葶高可达60厘米,花序通常短穗状,多花,苞片舌状或披针形,花萼壶状,裂片大小不等,卵圆形,外面常带紫褐色;花冠蓝色或玫瑰紫色,冠檐稍开张,6-7月开花,7-8月结果。

税收于中国云南西北部、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分布区的北缘达马尔康、炉霍。生长于山坡草地和水沟边。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穗花报春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报春花目

科:

报春花科

族:

报春花族

属:

报春花属

种:

穗花报春

命名者及年代: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极短,具多数长根。

叶片矩圆形至倒披针形,长5-15厘米,宽1.5-3厘米,先端圆形或钝,基部渐狭窄,边缘具不整齐的小牙齿或圆齿,具缘毛,两面遍布多细胞柔毛或在下面仅沿叶脉被毛,中肋稍宽扁,侧脉12-15对,在下面稍显著;叶柄长2-7厘米,具狭翅。

花葶高30-60厘米,被柔毛或有时近于无毛;花序通常短穗状,多花,无粉或有时被黄粉;苞片舌状或披针形,长3-5毫米,边缘具小缘毛;花萼壶状,长4-5毫米,分裂略超过中部,裂片大小不等,卵圆形,外面常带紫褐色;花冠蓝色或玫瑰紫色,长12-15毫米,冠檐稍开张,直径6-9毫米,裂片近正方形或近圆形,长2-3毫米,先端具凹缺;长花柱花:雄蕊着生处距冠筒基部2-3毫米,花柱长达冠筒口;短花柱花:雄蕊近冠筒口着生,花柱长约2.5毫米。花期6-7月,果期7-8月。

查看全部

生长环境

喜气候温凉、湿润的环境和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不耐高温和强烈的直射阳光,用作冷温室盆花的报春花宜用中性土壤栽培。不耐霜冻,花期早。而作为露地花坛布置的报春花,则适合生长于阴坡或半阴环境,喜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贡山、德钦、中甸)、西藏东部(察瓦龙)和四川西部,分布区的北缘达马尔康、炉霍。生长于山坡草地和水沟边,海拔3300-4800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西部。


繁殖方法

播种是培育报春花的技术难点,因种子细小,寿命短,隔年陈种多不发芽或发芽率极低。所以适时采集种子是实现种子繁殖的前提。当年产种子萌发持续期一般在20天左右,播种后7-10天就开始萌发,一般在萌发开始2-3天内进入萌发高峰期。当然,种子萌发的具体情况还要视其种类、播种期而异,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播种最好,一般7-10天后开始萌发,元旦至春节期间处于盛花期,而且植株营养期长,生长健壮,但如果秋季播种,萌发率较低,且植株矮小,冠径较小,严重影响植株的观赏价值。

种子粒重也会影响报春花种子的萌发情况,重种子萌发率高而且萌发速度快,播种后植株的生活力高,簇生叶多,花量大,种子数量多等。种子是需光性种子,种子萌发时需要接受散射光以激活体内酶系统,且以散射光透光率55%为佳,在直射光下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率都很低,在遮光条件下的发芽率虽比直射光下高。

ISTA(国际种子检验协会)的《国际种子检验室工作手册》介绍,报春花种子萌发适温为15℃-20℃,最高极限温度为25℃。

可以进行扦插繁殖。分根时间以8月中下旬效果最好,既不影响第二年开花,而且植株生长健壮。

查看全部

栽培技术

症状:为报春花的常见病害之一,中国各地均有发生。植株感病后,整株黄化,枯死。该病主要侵染叶片、嫩茎、花器等部位。多在叶尖、叶缘处发生。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浸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变成褐色并腐败。后期,病斑表面形成灰黄色霉层。茎部感病后,病斑呈褐色,逐渐腐烂。花器被侵染后也成为褐色,腐烂脱落。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出现灰色霉层,这是该病的一大特征。该病以菌核在病残体和土壤内越冬。气温20℃左右、空气湿度大时易发病。通过风雨、工具、灌溉水传播。温室中冬末春初发病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种植密度要合理。注意通风,降低空气湿度。病叶、病株及时清除,以减少传染源。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最好与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交替施用,以防止产生抗药性。

症状:主要危害植株叶片。病情由植株下部向上部蔓延。病斑通常直径3至4毫米,褐色,严重时,病叶枯死,造成落叶。该病由报春柱格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座在病残体上越冬,种子也可带菌,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该病主要靠分生孢子随空气及雨水传播。生长季节再侵染频繁。通常温暖多湿的天气和偏施氮肥时,植株容易发病。一般7月开始发病,8至10月流行。

防治方法:选育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病害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

症状:褐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链格孢菌类引起。染病植株叶片上有褐色斑点。传染途径是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杀菌剂。

症状:由黄瓜花叶病毒CMV引起的全株性病害。症状为叶片变小、畸形,分布有暗绿色斑纹或黄化。染病植株不开花,亦或开花,花也矮小畸形,有斑纹。传染途径主要由桃蚜和棉蚜传毒。传染源主要为周围杂草感病病株。

防治方法:首先要及时清除杂草,减少传染源。其次应及早防治蚜虫,消除传毒媒介。

症状:细菌性叶斑病多在叶及花托上发病。初期沿叶脉产生水浸状不规则病斑,以后黄化、变褐,病斑扩大,叶缘干枯。严重时自下叶枯死。

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培育无病种苗,苗床土应消毒;温室内应及时放风,降低空气湿度。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发病后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施。

症状:缺铁黄叶病是植株上部嫩叶首先失绿,而老叶仍正常。失绿叶片叶肉变黄,叶脉还保持绿色。严重时叶尖出现褐斑,甚至脱落。

防治方法:盆土应选用富含铁质的壤土。在有机肥中混入硫酸亚铁、硫酸锌等,可促使根系发育,增加吸铁能力。出现缺铁病状时,可喷施0.2至0.5%硫酸亚铁溶液,效果比直接施入土中要好。

查看全部

报春花属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