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白喉矶鸫

白喉矶鸫(学名:Monticola gularis)是一种小体型的矶鸫。两性异色。雄鸟限于头顶蓝色,与其他矶鸫的区别在喉块白色;雌鸟与其他雌性矶鸫的区别在上体具黑色粗鳞状斑纹;繁殖于古北界的东北部,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偶见于日本。甚安静而温驯,常长时间静立不动。栖于混合林、针叶林或多草的多岩地区。冬季结群。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白喉矶鸫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鸫科

简介

白喉矶又名白喉石鸼、虎皮翠,葫芦翠、蓝头矶。分类上属雀形目,(亚)科。在我国主要繁殖在东北各省、内蒙古东北部至河北东陵;经沿海一带迁徙,而在广西一带过冬。

白喉矶体长约17厘米。头蓝,翅黑,而腹果,喉上有白色块斑,各色相村最著。幼鸟上体自额至尾上复羽均暗褐或黑褐色,而杂以棕色,头顶成点斑状背部则形成横斑 。

查看全部

外形特征

白喉矶鸫身长17厘米-19厘米,两性异色。雄鸟:蓝色限于头顶、颈背及肩部的闪斑;头侧黑,下体多橙栗色。与其他矶鸫的区别在喉块白色,除蓝头矶鸫外与所有其他矶鸫的区别在于白色翼纹。雌鸟:与其他雌性矶鸫的区别在上体具黑色粗鳞状斑纹;与虎斑地鸫的区别在体型较小,喉白,眼先色浅,耳羽近黑。 虹膜-褐色;嘴-近黑;脚-黯橘黄。翅黑,而腹栗,各色相衬显著。幼鸟上体自额至尾上复羽均暗褐或黑褐色,而杂以棕色,头顶成点斑状,背部则形成横斑。

叫声:告警时发出粗哑叫声,夜晚发出优美而伤感的鸣声。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繁殖于古北界的东北部,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偶见于日本。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白喉矶鸫(分布图)


生活习性

分布于海拔800—1800米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平时栖于多岩山地的林间,常见它站在树顶或岩巅处。歌声徐缓而悠扬,太阳未出时多在低处鸣叫,随着太阳逐渐升起而向高处移动,歌声颇有韵味,似吹奏笛箫声。故人称“山地歌手”,甚安静而温驯,常长时间静立不动。栖于混合林、针叶林或多草的多岩地区。冬季结群。食物几乎完全为昆虫,主要为甲虫、蝼蛄、鳞翅目幼虫等。


生长繁殖

白喉矶鸫(图4) 营巢于大树根茎部洞穴或崖壁天然洞中。巢由松针、草根、草茎、草叶等编成,产卵6—8枚。卵肉色带清晰的棕色斑点或块斑,钝端较密。雌鸟孵卵,孵化期13—14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育雏期14—15天。


鉴别特征

两性异色,但颏纹均为白色,至喉扩大成泪滴状白斑。

雄鸟:额至后颈、翅上覆羽钴蓝色,背、翅、尾黑色,翅具白色翼斑,腰栗色。下体栗色。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色状斑,头顶、翅、尾灰褐色。下体棕白色具褐色状避 。

查看全部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全部图片网址、分布图 )

鹟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鹊鸲是雀形目鹟科鹊鸲属鸟类,俗称四喜、猪屎渣。雄鸟整个头部和上体呈具蓝色金属光泽的黑色;翼黑褐色,…
  • 紫啸鸫全身羽毛呈黑暗的蓝紫色,各羽先端具亮紫色的滴状斑,嘴、脚为黑色。此鸟远观呈黑色,近看为紫色,…
  • 灰纹鹟:体长14厘米,体重22克。是一种体型略小的鸣禽。体羽为褐灰色,眼圈白,下体白,胸及两胁满布…
  • 山蓝仙鹟: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额基和眼先黑色,颏橙棕色,仅颏尖为蓝黑色,…
  • 蓝大翅鸲是鹟科、大翅鸲属小型鸟类,体长19-21厘米。两翅尖长。雄鸟通体鲜紫蓝色具金属光泽。…
  • 蓝矶鸫是中等体型的青石灰色矶鸫,雄鸟上体几乎纯蓝色,两翅和尾近黑色;下体前蓝后栗红色。雌鸟上体蓝灰色,…
  • 红胁蓝尾鸲俗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而喉白的鸲。…
  • 乌鹟:体重9-15克,体长12-14厘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烟灰色鹟。上体深灰,翼上具不明显皮黄色斑纹,…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