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蓝仙鹟,Cyornis hainanus (Ogilvie-Grant,1900),鹟科蓝仙鹟属的一种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上体包括两翅和尾表面暗蓝色,前额和眼上眉斑较鲜亮。喉、胸暗蓝色,下胸和两胁蓝灰色,其余下体白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头和头侧沾灰,眼圈皮黄色,两翅和尾表面栗褐色。喉、胸橙皮黄色,其余下体白色。
相似种纯蓝仙鹟雄鸟上体和喉胸均淡蓝色,雌鸟喉、胸灰色;白尾蓝仙鹟雄雄鸟外侧尾羽有白斑,雌鸟胸中部亦有一白斑。区别均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具林栖鹟的典型特性,喜低地常绿林的中高层。叫声甜美悦耳似鹊鸲,为独特的三个上升音接着一个下降音,以及最后的上升音“hello mummy”。
基本信息
雄鸟上体包括两翅和尾表面蓝色或暗蓝色,前额和眉斑较鲜亮多呈浅青蓝色,额基、眼先、耳羽、头侧由黑色逐渐变为蓝黑色。两翅暗褐色,羽缘蓝色,翅褶合后其外表呈蓝色。中央尾羽蓝色,其余尾羽黑色,外翈蓝色。颏、喉和胸与背相似亦为暗蓝色,下胸和两胁为蓝灰色或灰色,腹和尾下覆羽污白色。
雌鸟上体橄榄褐色,眼先、前额、颏尖白色,眉斑不明显,眼圈皮黄色,眼先淡灰色,头部亦较灰。尾上覆羽和尾羽显露部分锈褐色或栗色,翅暗褐色,羽缘栗棕色或栗色,翅褶合时翅表亦为栗色或栗棕色。喉、胸橙皮黄色或黄栗色,颈侧、胸侧橄榄褐色微缀锈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紫黑色或肉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12~14克,♀10~14克;体长♂133~148毫米,♀139~142毫米;嘴峰♂10~13毫米,♀10~11毫米;翅♂65~71毫米,♀66~69毫米;尾♂52~61毫米,♀52~64毫米;跗蹠♂15~19毫米,♀17~8毫米。 (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息于低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林缘灌丛。
常单独或成对,偶尔亦见3~5只在一起活动和觅食。频繁地穿梭于树枝和灌丛间,或在树枝上跳来跳去,不时发出“踢、踢”的警戒声。繁殖期间鸣声响亮婉转,甚为悦耳动听,其声为五音节声音、头三声较高、第四音降低,第五音又升高,据说有似英语的“Hello Mummy”声。
迁徙:留鸟,或许部分迁徙。
食性:主要以甲虫、象甲、鳞翅目幼虫、蚂蚁等昆虫为食。
繁殖期4~6月。4月开始繁殖期鸣叫,6~7月即见家族群,其他有关繁殖情况尚不清楚。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种群数量未知。在原产地属常见或极常见鸟种,仅在香港和柬埔寨少有分布(del Hoyo et al. 2006)。 海南蓝仙鹟在中国种群数量不甚丰富。
由于栖息地的持续破坏,该鸟种群可能处于下降状态。
白喉林鹟是鹟科、林鹟属鸟类。雌雄鸟同色;呈中等体形,体长150毫米,眼圈皮黄色;翼与背同色,…
蓝额红尾鸲体长14-16厘米。雄鸟夏羽前额和一短眉纹辉蓝色,…
白顶䳭为鹟科、䳭属小型鸟类,体长14-17厘米。雄鸟头顶至后颈白色,头侧、背、两翅、颏和喉黑色,…
红尾水鸲是雀形目鹟科水鸲属鸟类,又称蓝石青儿、石燕、溪红尾鸲等。雄鸟主体均为暗灰蓝色,…
白眉扇尾鹟:体长17厘米,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灰色扇尾鹟。色彩独特。宽宽的眉纹及前额白色,尾有白色宽边…
棕尾褐鹟:体重9-16克;体长109-122毫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红褐色鹟。眼圈皮黄,喉块白,…
蓝矶鸫是雀形目鸫科矶鸫属鸟类。蓝矶鸫雄鸟通体普蓝色,头顶和背较为辉亮,…
棕尾褐鹟:体重9-16克;体长109-122毫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红褐色鹟。眼圈皮黄,喉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