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杜鹃(学名:Cacomantis merulinus)小型鸟类,体长21~25厘米。嘴形侧扁、尖削。雄鸟头、颈和上胸灰色,背至尾暗灰色,尾具白色端斑。胸以下淡棕栗色,上下体均无横斑。叫声为八声一度。雌鸟通体为灰黑色和栗色相间。相似种棕腹杜鹃体型较大,尾具黑色横斑和红褐色端斑,胸、腹棕栗色,腹以下白色,区别甚明显,野外不难辨别。
喜开阔林地、次生林及农耕区,包括城镇村庄。常被小型鸟群围攻。叫声熟悉于耳,但却难见其鸟。
基本信息
雄鸟整个头、颈和上胸灰色,背至尾上覆羽暗灰褐色。肩和两翅表面褐色而具青铜色反光。翼缘白色。外侧翼上覆羽杂以白色横斑;初级飞羽内侧具一斜形斑;尾淡黑色,具白色端斑,外侧尾羽外缘具一系列白色横斑。下胸以下及翼下覆羽淡棕栗色。尾下覆羽黑色,密被窄的白色横斑。
雌鸟上体为褐色和栗色相间横斑;颏、喉和胸淡栗色,被以褐色狭形横斑。其余下体近白色,具极细的暗灰色横斑。
幼鸟上体淡黑灰色,具桂红和淡棕色横斑及斑点;尾淡黑色,外侧缀以一系列棕色横斑;颏、喉和胸淡棕色,具淡黑色细横斑和斑点;腹近白色,具黑褐色横斑。
虹膜红褐色,雌鸟围以灰色和黄色。嘴褐色(冬季)或角褐色,下嘴基部橙色(夏季)。脚黄色,雌鸟深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23~32克,♀31~35克;体长♂210~241毫米,♀210~234毫米;嘴峰♂16~21毫米,♀18~22毫米;翅♂106~120毫米,♀107~116毫米;尾♂116~130毫米,♀106~124毫米,跗跖♂16~18毫米,♀17~19毫米。
(注:♂雄性;♀雌性)
栖息于低山丘陵、草坡、山麓平原、耕地和村庄附近的树林与灌丛中。有时也出现于果园、公园、庭园和路旁树上。
习性: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较其它杜鹃活跃,常不断地在树枝间飞来飞去。繁殖期间喜欢鸣叫,常整天鸣叫不息,尤其是阴雨天鸣叫频繁,鸣声尖锐、凄厉,故有哀鹃及雨鹃之名。
叫声:哀婉的哨音tay-ta-tee,tay-ta-tee,速度音高均升,有时晚上能听见。另种叫声为两三个哨音减弱为一连串下降的pwee、pwee、 pwee,pee-pee-pee-pee声。 鸣叫声开头慢而低,最后高而快,为八音一度。
迁徙: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尤以毛虫等鳞翅目幼虫最为喜食。
原生种分布:孟加拉、不 绿:原生种分布;紫:迷鸟分布(稀少) 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迷鸟分布地:尼泊尔。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察隅、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广西南部、广东和福建沿海以及海南岛。
八声杜鹃自己不营巢和孵卵。通常将卵产于其它鸟巢中。繁殖期较长。在华南地区4月即已见到幼鸟,而7、8月仍见产卵。在香港7月和9月都见过缝叶莺在喂八声杜鹃的幼鸟。也有报告说八声杜鹃的繁殖数量视缝叶莺而定,并占有一定的巢域,一旦选下了寄主,就不容许另一同类来此巢域活动。八声杜鹃的卵多呈青蓝色或白色,具锈红色或血色斑点,大小为18.3×13.5毫米。
注:1、C.m.subpallidus常归入C.m.threnodes,视作同一亚种。
2、以前的Cacomantis merulinus passerinus亚种,现单列为一种,即Cacomantis passerinus(灰腹杜鹃)。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该物种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在原产地属常见物种(del Hoyoet al. 1997)。中国境内约有10,000~100,000繁殖对,迁徙候鸟约1,000~10,000只(Brazil 2009), 种群数量不普遍,应注意保护。
红翅凤头鹃:体长约38厘米,顶冠及凤头黑色,具显眼的直立凤头,背及尾黑色而带蓝色光泽,翅栗红色,…
四声杜鹃:是中型鸟类,体长31-34厘米。头顶和后颈暗灰色;头侧浅灰,…
斑翅凤头鹃: 成鸟具羽冠,上体及头侧、翅、尾等黑色,具铁绿色亮辉,尾羽端部具白斑,两侧者形宽,…
鹰鹃是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鸟类,又称鹰头杜鹃、阳雀、贵贵阳。外形似鹰,颏黑色,眼先和髭纹白色,…
棕腹杜鹃为杜鹃科杜鹃属的鸟类,俗名棕腹鹰鹃、小鹰鹃。头顶、后颈、头侧、背和两翅表面石板灰色。虹膜橙…
褐翅鸦鹃,是鹃形目鸦鹃科鸦鹃属的鸟类。褐翅鸦鹃的身体为黑色;头颈和胸带蓝紫色金属光泽并具黑亮的羽干纹,…
小杜鹃,是杜鹃科、杜鹃属的小型鸟类,体长24-26厘米,上体灰褐色,翼缘灰色。喉灰色,上胸沾棕,…
翠金鹃体长约17厘米,雄鸟上体辉绿色,头至背缀有很多棕栗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