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翅凤头鹃(学名:Clamator coromandus):体长约38厘米,顶冠及凤头黑色,具显眼的直立凤头,背及尾黑色而带蓝色光泽,翅栗红色,喉及胸橙褐色,颈圈白色,腹部近白。虹膜淡红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近淡土黄色,嘴角肉红色,脚铅褐色。幼鸟上体褐色,具棕色端缘,下体白色。
一般栖息于林木较多但开阔的山坡、山脚或平原。繁殖于印度、中国南部及东南亚,迁徙至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台湾为迷鸟。4月初开始迁来,8月末开始迁走。种群数量较普遍,在森林保护中意义甚大。
基本信息
红翅凤头鹃嘴侧扁,嘴峰弯度较大。头上有长的黑色羽冠。头顶、头侧及枕部也为黑色而具蓝色光泽。后颈白色,形成一个半领环;背、肩,及翼上覆羽,最内侧次级飞羽黑色而具金属绿色光彩。腰和尾黑色,具深蓝色光泽。尾长,凸尾,中央尾羽均具窄的白色端斑。两翅栗色。飞羽尖端苍绿色。颏、喉和上胸淡红褐色;下胸和腹白色,跗跖基部被羽。覆腿羽灰色。尾下覆羽黑色,腋羽淡棕色,翼下覆羽淡红褐色。
幼鸟上体褐色,具棕色端缘,下体白色。
虹膜淡红色。嘴黑色,下嘴基部近淡土黄色,嘴角肉红色,脚铅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76-114克,雌性67-110克,体长雄性355-415毫米,雌性352-418毫米;嘴峰雄性25-27毫米,雌性23-25毫米,翅雄性154-161毫米,雌性148-156毫米,尾雄性220-240毫米,雌性164-222毫米,跗跖雄性26-27毫米,雌性25-27毫米。
红翅凤头鹃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和灌木林中。也见活动于园林和宅旁树上。
红翅凤头鹃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常活跃于高而暴露的树枝间,不似一般杜鹃那样喜欢藏匿于浓密的枝叶丛中。飞行快速,但不持久。鸣声清脆,似“ku—kuk— ku”声,不断呈三或二声之反复鸣叫。主要以
白蚁、毛虫、甲虫等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旅鸟:日本、帕劳。
中国见于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等省区。东自江苏徐州,西至甘肃武山,往南经四川、贵州、云南等整个东南部地区,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均见有分布。
红翅凤头鹃分布图
红翅凤头鹃的繁殖期为5-7月。4月即见有求偶活动。求偶时雄鸟尾羽略张开,两翅也半张开向两侧耸起,围绕雌鸟碎步追逐。但它们不自已营巢,通常将卵产于画眉、黑脸噪鹛和鹊鸲巢中。卵的颜色为蓝色,近圆形,大小为25-30×20-24毫米。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2012年9月11日,观鸟爱好者汤太平在中国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里看见不寻常的一幕,一只画眉正在给一只杜鹃喂食。经有关人员鉴定,这只杜鹃为红翅凤头鹃,为上海比较罕见的夏候鸟,此次拍摄到小红翅凤头鹃是首次记录到红翅凤头鹃繁殖。据悉,红翅凤头鹃有寄生行为,常把鸟蛋产在其他鸟的巢穴中,让其他鸟将小杜鹃养大,亲鸟则撒手不再管任何养育之事。
画眉给红翅凤头鹃喂食(汤太平摄影)
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红翅凤头鹃一直来的日常监测和观鸟活动中很少被记录到,平均每年仅有1-2次记录,通常在春秋迁徙季节被发现,该次记录为首次确认红翅凤头鹃在上海有繁殖。
乌鹃:是杜鹃科、乌鹃属的小型鸟类,体长23-28厘米,通体黑色,尾呈浅叉状,…
紫金鹃是一种羽色艳丽的小形杜鹃,体长约17厘米。雄鸟头、颈、胸和上体辉紫色,腹白色,…
小杜鹃,是杜鹃科、杜鹃属的小型鸟类,体长24-26厘米,上体灰褐色,翼缘灰色。喉灰色,上胸沾棕,…
红翅凤头鹃:体长约38厘米,顶冠及凤头黑色,具显眼的直立凤头,背及尾黑色而带蓝色光泽,翅栗红色,…
沟嘴犀鹃是杜鹃科中一种外形奇特的热带鸟类,尾巴很长,喙大而弯曲。从德克萨斯州南部,墨西哥中部和巴哈…
小鸦鹃,是杜鹃科、鸦鹃属的中型鸟类,体长30-40厘米,外形似褐翅鸦鹃,通体黑色,肩和翅栗色,…
噪鹃是鹃形目杜鹃科噪鹃属鸟类,又名栽秧雀、哥好雀。雄鸟通体乌黑泛幽蓝色金属光泽,…
四声杜鹃:是中型鸟类,体长31-34厘米。头顶和后颈暗灰色;头侧浅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