鸫属(学名:Turdus):是鸫科的一个属,是由一群中等体型的食虫或杂食性的鸟类所组成的属。体长117-300毫米;腋羽及翅下覆羽在两性均为纯色,雄性体羽不呈蓝色;嘴须发达;翅形尖。
全世界共有69种。中国有16种。分布遍及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美洲。多数种类在中国是夏候鸟和旅鸟,仅少数种在中国繁殖。分布于全世界,有些种类也分布于太平洋小岛上,有两个品种已被引进至新西兰。有几个品种为候鸟。在中国繁殖的乌鸫是该属模式种。
基本信息
鸫属是鸟纲鸫科的1属。体长117-300毫米;腋羽及翅下覆羽在两性均为纯色,雄性体羽不呈蓝色;嘴须发达;翅形尖。全世界共有69种。中国有16种。
有较强的鸟喙,尾巴通常是中长形,羽色不同,一般较暗,灰色、棕色到黑色,也有颜色鲜艳的一些物种。嘴短健,嘴缘平滑,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钩,善于鸣叫。鼻孔明显,不为悬羽所掩盖,有嘴须。翅长而尖,初级飞羽10枚,第一枚甚短小。尾羽通常十二枚,偶尔十枚或十四枚。尾形不一,较短呈平截状,或较长而呈凸尾状。跗趾较长而强健,前缘多数被靴状鳞。幼鸟体羽通常具斑点,成鸟仅每个秋季换一次羽。在中国繁殖的乌鸫是该属代表。
鸫属
主要栖息于森林、冻原、荒漠、农田等各类生境中,树栖性。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500-3500米的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杂木林、竹林和针叶林中,尤以森林茂密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较常见,冬季多下到低山林缘灌丛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带的树丛中活动,有时甚至进到村寨附近和农田地中。迁徙和越冬期间也见于常绿阔叶林、杂木林、人工松树林、林缘疏林草坡、果园和农田地带。
善飞行,亦善地面奔跑,飞行力强弱不一,鸣声多样,有的悦耳动听。鸫是比椋鸟稍大一些的鸣禽,为著名的食虫鸟类,它们虽也吃一些浆果和植物种子,但主要以昆虫为食,其中有鞘翅目、直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异翅目、同翅目等昆虫及幼虫,兼食蜘蛛、蜈蚣、小蛙等。
在迁徙及越冬季节,常在林间活动,常单独活动,冬季也成群。多栖于乔木上,性胆怯而机警,遇人或有干扰立刻发出警叫声。常在林下灌木或乔木树上活动和觅食,但更多是下到地面觅食。尤其喜欢在草丛中穿行觅食枯枝落叶层内所隐藏的害虫。成群的鸫类对消灭田间害虫地老虎、玉米螟幼虫等有突出的贡献。
营巢于树上、地上、岩石洞穴或灌丛中。巢呈杯状,主要由杂草、苔藓、地衣等材料构成。每窝产卵多地4-6枚。
分布遍及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美洲。多数种类在中国是夏候鸟和旅鸟,仅少数种在中国繁殖。在中国新疆、西藏、甘肃、陕西、河南、四川和云南等省区繁殖。
鸫属分布图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
中国物种全部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斑鸫又名穿草鸡、窜儿鸡、斑点鸫、傻画眉,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斑鸫体长约25厘米的黑白色鸫,…
灰翅鸫是鸫科、鸫属中型鸟类。体长26-29厘米。雄鸟通体黑色,翅上具大而明显的淡灰色翼斑,…
白眉歌鸫,是雀形目鸫科鸫属鸟类。体型略小并具有褐色斑点的歌鸫,上体橄榄褐色,眉纹白色,脸部斑驳,…
灰头鸫:中型鸟类,体长23-27厘米。整个头、颈和上胸褐灰色,两翅和尾黑色,上、下体羽栗棕色。…
鸫属:是鸫科的一个属,是由一群中等体型的食虫或杂食性的鸟类所组成的属。…
白腹鸫是鸫科、鸫属中型鸟类,体长21-24厘米。头灰褐色,无眉纹,背橄榄褐色,尾黑褐沾灰,…
白眉鸫,是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鸫科鸫属中等体型的灰褐色鸫类。雄鸟头、颈、顺部至上颈灰色,…
灰背鸫,又名灰乌鸫,是雀形目鸫科鸫属鸟类。雄鸟额及整个上体为橄榄灰色,眼先黑色,头侧微沾棕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