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黄喉雀鹛

黄喉雀鹛(学名:Schoeniparus cinereus)是雀眉科、拟希鹛属小型鸟类,体长11-12厘米。头顶浅黄色具黑色鳞状斑,头顶两侧各有一道黑色侧冠纹,眉纹浅黄色、长而宽阔。上体灰绿色,两翅和尾褐色而具浅黄色窄缘。下体淡黄色。特征明显,特别是长而宽阔的黑色侧冠纹和浅黄色眉纹极为醒目,野外很容易认识。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角色或暗角褐色,下嘴带灰色。脚红褐色、肉色或肉黄色。

黄喉雀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2000米的沟谷阔叶林和山林中,在林间空地、路边和溪流附近的灌丛和竹丛中或在林缘灌丛和草丛中活动、觅食。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盂加拉国等东喜马拉雅山区、印度(阿萨姆、锡金)、缅甸北部和老挝北部。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贡山和西藏东南部。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黄喉雀鹛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雀眉科

属:

拟希鹛属

种:

黄喉雀鹛

亚种:

分布区域:

中国西南、缅甸…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无危 标准

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至枕浅黄色或灰绿色,各羽均具黑色羽缘在头顶形成黑色鳞状斑或浅黄色纵纹。头顶两侧各有一条宽的黑色侧冠纹,从额基一直延伸到后颈,其终端在上背形成若干黑色纵纹。在黑色侧冠纹下面有一条长而宽阔的淡黄色眉纹,从嘴基一直到后枕侧。贯眼纹黑色、颊淡黄色,羽端缀黑色,耳覆羽呈黑色与灰色或黑色与灰黄色相杂状。上体灰橄榄绿色,两翅和尾亦为灰橄榄绿色,羽缘浅黄色。颏、喉和其余下体淡黄色,颈侧和两胁缀橄榄色。

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角色或暗角褐色,下嘴带灰色。脚红褐色、肉色或肉黄色。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黄喉雀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2000米的沟谷阔叶林和山林中,在林间空地、路边和溪流附近的灌丛和竹丛中或在林缘灌丛和草丛中活动、觅食。


生活习性

习性:留鸟。多成对或成数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他活动于植被中下层的小型鸟类混群。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叫声:叫声低沉,似“欺普、欺普”。 低音的chip或chip-chip叫声及柔声吱叫。鸣声为下滑的高音颤音。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盂加拉国等东喜马拉雅山区、印度(阿萨姆、锡金)、缅甸北部和老挝北部。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贡山和西藏东南部。 黄喉雀鹛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营巢于山地森林或竹林中,巢多置于竹丛或灌丛中。巢呈深杯状或球形。主要由竹叶、草和根等构成,内垫有细根和竹叶。有时巢内和巢外还有少量苔藓。每窝产卵2-4枚,卵白色、被有少许淡赭色或赭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8毫米×14毫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已被鸟类生活国际(Bird Life Intemationd)列入全球濒危鸟类名录。

种群现状

黄喉雀鹛在中国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不常见。

查看全部

画眉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