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石鸡

石鸡(学名:Alectoris chukar):是中型雉类,共有14个亚种,体长27-37厘米,体重440-580克,比山鹑稍大一些。两胁具显著的黑色和栗色斑。第1枚初级飞羽介于第5和第6枚飞羽之间,或于第6枚初级飞羽等长;第3枚初级飞羽常是最长的。尾圆;尾长约为翅长的2/3;尾羽14枚。雄者具微小的瘤状距,嘴和足红色。雌雄在羽色上一样,仅在大小上有些不同。嘴、脚珊瑚红色。虹膜栗褐色。眼的上方有一条宽宽的白纹。围绕头侧和黄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环带。上体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黄色,两胁各具十余条黑、栗色并列的横斑。

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区。性喜集群。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和昆虫为食。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以及中国。是巴基斯坦的国鸟。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石鸡

别名:

朵拉鸡、红腿鸡…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鸡形目

科:

雉科

族:

鹑族

属:

石鸡属

种:

石鸡

亚种:

亚种

形态特征

石鸡头顶至后颈红褐色,额部较灰,头顶两侧亦沾浅灰色,眼上眉纹白色沾棕。有一宽的黑带从额基开始经过眼到后枕,然后沿颈侧而下,横跨下喉,形成一个围绕喉部的完整黑圈;眼先、两颊和喉皮黄白色、黄棕色至深棕色,随亚种而不同;耳羽栗褐色,后颈两侧灰橄榄色,上背紫棕褐色或棕红色,并延至内侧肩羽和胸侧;外侧肩羽肉桂色,羽片中央蓝灰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灰橄榄色;外侧尾羽栗棕色,翅上羽和内侧飞羽与上背相似,初级飞羽浅黑褐色,羽轴浅棕色,外翈近末端处有棕色条纹或皮黄白色羽缘;外侧次级飞羽外翈近末端处亦有一浅棕色宽缘;三级飞羽外翈略带肉桂色。颏黑色,下颌后端两侧各具一簇黑羽;上胸灰色,微沾棕褐色;下胸深棕色,腹浅棕色;尾下覆羽亦为深棕色;两胁浅棕色或皮黄色,具10多条黑色和栗色并列的横斑。

虹膜栗褐色,嘴和眼周裸出部以及脚、趾均为珊瑚红色、爪乌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450-580g,♀440g;体长♂292-370mm,♀270-362mm;嘴峰♂18-23mm,♀17-22mm;翅♂140-168mm,♀141-153mm;尾♂83-110mm,♀82-108mm;跗蹠♂37-47mm,♀37-43mm。(注:♂雄性;♀雌性)

注:石鸡图册网址

查看全部

栖息环境

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很少见于空旷的原野,更不见于森林地带。


生活习性

留鸟。白天活动,性喜集群,有时白天成群窜到靠近山坡的农田地中觅食,遇惊后径直地朝山上迅速奔跑。紧急情况下亦飞翔,飞翔能力强且迅速,但飞不多远即落入草丛或灌丛中。清晨和黄昏时,雄鸡常站在光裸的岩石上或高处引颈高声鸣叫,似‘嘎嘎嘎……’或 ‘嘎拉,嘎拉’声,故当地群众称之为‘嘎嘎鸡’。开始鸣叫时比较缓慢,以后逐渐加快,并重复多次。

主要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和昆虫为食,也常到附近农地取食谷物。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保加利亚、中国、塞浦路斯、埃及、格鲁吉亚、希腊、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约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蒙古、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乌兹别克斯坦。

引进:巴林、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马其顿、新西兰、挪威、葡萄牙、圣赫勒拿岛、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南非、西班牙、美国(夏威夷)。

石鸡分布图

查看全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4月末至6月中旬。4月中下旬即开始发情,期间天刚亮即开始鸣叫,偶尔亦出现雄鸡间的争偶斗争。通常营巢于石堆处或山坡灌丛与草丛中,也有营巢于悬岩基部、山边石板下或山和沟谷间的灌丛与草丛中。巢极简陋,也甚隐蔽,主要为地面的凹坑,内垫以枯草即成。每窝产卵7~17枚,偶尔有多至20枚的。5月初开始产卵,1天1枚,雌鸟产完卵后,常不声不响地从山沟飞出,转到雄鸟近旁,然后与雄鸡相对‘嘎嘎’地叫个不停。卵棕白色或皮黄色、具暗红色大小不等的斑点,卵的大小为38.6-42.5mm×28.3-31mm,平均39.5mm×30.6mm,重19-20g。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跟随亲鸟活动。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石鸡指名亚种

Alectoris chukar chukar

2.

石鸡小亚细亚亚种

Alectoris chukar cypriotes

3.

石鸡准噶尔亚种

Alectoris chukar dzungarica

4.

石鸡新疆亚种

Alectoris chukar falki

5.

石鸡高加索亚种

Alectoris chukar kurdestanica

6.

石鸡青海亚种

Alectoris chukar magna

7.

石鸡疆西亚种

Alectoris chukar pallescens

8.

石鸡疆南亚种

Alectoris chukar pallida

9.

石鸡贺兰山亚种

Alectoris chukar potanini

10.

石鸡华北亚种

Alectoris chukar pubescens

11.

石鸡内蒙亚种

Alectoris chukar ordoscensis

12.

石鸡西奈半岛亚种

Alectoris chukar sinaica

13.

石鸡塔吉克斯坦亚种

Alectoris chukar subpallida

14.

石鸡西亚亚种

Alectoris chukar werae

查看全部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人工养殖

石鸡的肉和蛋都是高蛋白、低脂肪的高级营养滋补品和野味香郁的特禽佳品。鲜肉的粗蛋白含量达27%,具有补五脏、益心力、生津助气开窍等功效。石鸡味道鲜美,骨软肉厚,内脏小,屠宰率82%以上,是宾馆饭店的重要原料。同时,其适中的价格也吸引着相当多的消费者。

对生产者而言,养殖石鸡的经济效益也非常明显,饲养石鸡占地面积小,可因陋就简地开展笼养或散养,只要能遮风避雨的棚舍就可养殖。石鸡生长发育快,饲养周期短,80天左右长至400~450克可上市。石鸡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生产性能好,饲料报酬高,经济效益好,适合于养殖场集约规模养殖,也适合于城乡千家万户养殖,中国各地都有引入。

养殖石鸡有笼养和平养两种。平养种石鸡应设网室;平养育雏,门窗均要加网,防止飞逃。一般以笼养为主。笼舍大小一般为2米长×3米宽×2米高。网眼1.5厘米×1.5厘米,使石鸡可方便地伸出头采食。每层之间要有粪板,底层稍向外倾斜,便于卵下滑采集。育雏方式有保温伞育雏、红外灯育雏、暖房育雏等多种。育雏笼有单层和多层几种,以镀锌铁丝笼为佳,虽然成本高,但使用寿命长,管理方便。育雏笼的网眼在0.6厘米×1.0厘米,既能漏粪,又不使雏鸟脚下陷。育雏早期网底加麻袋布以防滑,一周后可取出。食槽要小浅,饮水器可用养鸡的小号饮水器。

成鸟可喂粒料和混合料。粒料为碎玉米、高粱、稻子、谷子等;混合料为:玉米面30%、豆饼面25%、麸皮10%、高粱面10%、大麦渣15%、鱼粉6.5%、骨粉3%、盐0.5%等,另加熟鸡蛋或碎肉、活虫,青菜或野草粉等青绿饲料,每天上、下午各喂一次。每只成鸡的精饲料日平均量约20克,繁殖期增至20克,还要喂少量面包虫,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主要是蛎壳)。卵需要及时取出置于孵化器进行人工孵化。

查看全部

雉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鹌鹑,中药名。为雉科动物鹌鹑Coturnix japonica的肉。…
  • 锦鸡是鸡形目雉科锦鸡属鸟类动物。锦鸡是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的统称,雄鸟的头顶、背、胸为金属翠绿色,…
  • 斑翅山鹑,俗称沙半鸡、沙斑鸡,体长250-310毫米,是体形略小的灰褐色鹑类。…
  • 原鸡是鸡形目雉科原鸡属鸟类,又称茶花鸡、野鸡、红原鸡。体长约60厘米,体型似家鸡。雄鸟头具砖红色肉冠,…
  • 勺鸡:体长390-630毫米,体重750-1100克。体形适中,头部完全被羽,无裸出部,并具有枕冠。…
  • 雪鸡共有5种,是世界上分布最高的雉类,一般分布3000~6000米,直至雪线以上,能终年留居山顶,…
  • 蓝马鸡是珍稀名贵的禽类,羽毛美丽,可作装饰用,头侧绯红,耳羽簇白色、突出于颈部顶上,通体蓝灰色,…
  • 北京油鸡,北京市房山区、怀柔区等9个区的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北京市地面相对平坦,山前气候温和,…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