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乌颊鱼、黑立、黑鲷、海鲋、黑加吉。
硬骨鱼纲,鲈形目,鲷科。长约15~30 cm。体椭圆形,侧扁。吻尖突。口中大,前位,上下颌等长。上下颌前端具犬牙或圆锥牙5~6枚,两侧具臼齿3~5行。体被弱栉鳞,侧线鳞53~55,侧线上鳞6~7枚。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第四鳍棘最强大。臀鳍第二鳍棘强大。体灰褐色,体侧具若干条褐色纵纹,各鳍边缘黑色。为暖温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沙泥底质或多岩礁的浅海。摄食小鱼、小虾、贝类等。一般不作长距离洄游。生殖期为2~4月。幼鱼有雌雄同体现象。分布于朝鲜半岛、日本;中国沿海均产。为海洋经济鱼类,海水养殖的对象之一。用底拖网、手钓或延绳钓捕捞。
基本信息
俗称黑加吉,幼鱼称海鲋。硬骨鱼纲、鲈 形目、鲷科。系暖温性近海底层鱼类。体呈 长椭圆形,侧扁而高。体背面极狭窄,形成 棱状线。头中大,背缘浅弧形倾斜隆起至背 鳍起点,前部圆锥形,吻端钝尖。口中大,前 下位,稍斜裂。两颌等长。上下颌前端各有 犬齿6枚,上下颌两侧各有3行臼齿。眼中 大,侧上位; 眼间隔宽而隆起,宽为眼径的 2倍多。前鳃盖骨边缘平滑,鳃盖骨后缘有1 扁平钝棘。鳃孔中大。尾柄较粗,长为高的 1.4—1.7倍。背鳍1个,始于胸鳍起点背上, 基底长,由11根强鳍棘和11—12根鳍条组 成,棘可收于背沟中,第4棘最长。胸鳍尖 长,侧下位,第6鳍条最长,向下渐短,最 长鳍条可伸达肛门后至臀鳍起点。腹鳍较 小,始于胸鳍末基下方,有1棘。臀鳍基底 短,与背鳍鳍条部近相对,前缘有3棘,第 2棘粗壮而长。尾鳍叉形。体被较大弱栉鳞。 有侧线。体青灰色间有黄色,有若干条褐色 横纹,腹部色较淡。侧线起处有1黑斑。背 鳍基底黄色,边缘暗灰色。胸鳍黄色。腹鳍、 臀鳍暗黑色。尾鳍黄色,边缘黑色。幼体呈 浅灰色,体侧有6—8条深色横条纹,背鳍 暗灰色,尾鳍浅黄色,后缘黑色,其余各鳍 均灰白色,臀鳍间有黑色。体长一般为12— 30厘米。
背鳍Ⅺ-11;臀鳍Ⅲ-8;胸鳍15;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53-5567/1214。鳃耙5-6+8-9。幽门盲囊4。脊椎10+14=24。标本体长118-290mm。体长为体高2.4-2.6倍,为头长3.0-3.3倍。头长为吻尖2.5-3.2倍,为眼径3.8-5.1倍。体椭圆形,侧扁。头中大,左右额骨分离。上下颌前端各具6犬齿,两侧为臼齿。犁骨、腭骨、舌上无齿。鳃盖骨后端有一扁平棘。体被栉鳞,侧线完全,浅弧形。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相连,中间无缺刻。腹鳍胸位,尾鳍分叉。体灰褐色,具银色光泽。侧线起点处有一黑斑,体侧有褐色纵条纹,各鳍边缘黑色。为暖温性底层鱼类,摄食小鱼小虾,2-4月产卵。经济鱼类。
黑鲷属沿岸内湾性鱼类,不游向外海,一般在5~50米水深的沿岸带移动,于5月初前后进入近岸内湾浅水区产卵,7~8月成鱼和幼鱼均就近索饵,9~10月逐渐移向较深且有岩礁的水域栖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能耐受盐度的大幅度变化,生存温度的极限为3.4~35.5℃,9℃以下停止摄食。在静水中的耐低温能力较真鲷稍强,可在7℃以上水温中越冬。对水中溶氧量要求较高,常温下3.2毫克/升为窒息点。
喜栖息于泥沙和多岩礁底质水域底 层。一般不作远距离洄游,生殖季节游向近 岸水域,产卵后就近索饵。秋季随水温下降 开始逐渐向深水移动越冬。极贪食,可用尾 部挖掘食物。嗅觉敏感,对腐烂动物体非常 嗜爱。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虾类、底栖贝 类。
黑鲷为杂食性,以小杂鱼、虾、贝、多毛类及海藻等为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大量摄食蓝蛤、寻氏肌蛤、小型虎鱼类。同时也能吞食个体较小的或正在蜕皮的对虾以及部分商品饵料如豆饼、糠虾等。
黑鲷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均产之,以黄、渤海产量较多。主要渔场在山东沿海,常与其他鱼类混杂一起被捕获。渔期在春、秋两季。黑鲷为高级海鱼,分布于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地之沿岸,港湾及河囗,属内湾性,对于环境之适应能力较强,适应之范围亦较广,对于低温之适应能力也相当强,但在10℃以下即不摄食,5℃以下即有死亡之可能。渔期在春、秋两季。
产卵期在中国山东省沿海为5月份,福建省沿海为3月中至5月初;日本沿海为3~7月份。产卵场在近岸和内湾浅水区。黑鲷的性别因年龄而异,有性转化现象。体长100毫米左右的幼鱼全为雄性;150~250毫米为典型的雌雄同体阶段;250~300毫米时性分化结束,大部分转化为雌性。最小型成熟雄鱼体长为170毫米,体重145克;最小型成熟雌鱼体长为194毫米,体重236克。黑鲷为年周期一次性成熟多批产卵型鱼类,大个体怀卵量超过50万粒以上,小个体约15万粒左右。
黑鲷是鲈形目鲷科棘鲷属的一种硬骨鱼,俗称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和铜盆鱼等。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头中大,吻钝尖。口小,上、下颌等长;体被中等大的弱栉鳞,体侧通常有5~7条黑色条纹。背鳍棘坚硬,臀鳍第二鳍棘尤甚;体背部为灰黑色,侧线起点处有黑斑点,体侧常有数条不明显的暗褐色横带,腹部银白。黑鲷分布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的沿岸、港湾及河口,属内湾性鱼类,在中国,以黄海、渤海数量较多。黑鲷为浅海、底层鱼类,喜栖于沙、泥底或多岩礁的清水中,为广温、广盐性鱼类,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强。黑鲷为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海区,以软体动物的蛤类、小鱼虾类为主食,有时也吃海藻,人工养殖可采用低值鱼虾贝类或配合饵料投喂。黑鲷具有很强的繁殖力,雌雄同体,雄性先熟,怀卵量达200万~300万粒以上。黑鲷是名贵海产鱼之一,全体药食兼用。具有健脾利水、补气活血的功效;用于脾虚水肿、小儿脾胃不
黑鲷是鲈形目鲷科棘鲷属的一种硬骨鱼,俗称海鲋、青鳞加吉、青郎、乌颊、牛屎鱲、乌翅、黑加吉、黑立、海鲫和铜盆鱼等。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头中大,吻钝尖。口小,上、下颌等长;体被中等大的弱栉鳞,体侧通常有5~7条黑色条纹。背鳍棘坚硬,臀鳍第二鳍棘尤甚;体背部为灰黑色,侧线起点处有黑斑点,体侧常有数条不明显的暗褐色横带,腹部银白。黑鲷分布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的沿岸、港湾及河口,属内湾性鱼类,在中国,以黄海、渤海数量较多。黑鲷为浅海、底层鱼类,喜栖于沙、泥底或多岩礁的清水中,为广温、广盐性鱼类,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强。黑鲷为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海区,以软体动物的蛤类、小鱼虾类为主食,有时也吃海藻,人工养殖可采用低值鱼虾贝类或配合饵料投喂。黑鲷具有很强的繁殖力,雌雄同体,雄性先熟,怀卵量达200万~300万粒以上。黑鲷是名贵海产鱼之一,全体药食兼用。具有健脾利水、补气活血的功效;用于脾虚水肿、小儿脾胃不
真鲷,硬骨鱼纲,鲈形目,鲷科,真鲷属。 地方名:加吉鱼、红加吉、铜盆鱼、大头鱼、小红鳞、加腊、赤鲫…
真鲷,硬骨鱼纲,鲈形目,鲷科,真鲷属。 地方名:加吉鱼、红加吉、铜盆鱼、大头鱼、小红鳞、加腊、赤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