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搜索

热门搜索






岩原鲤

岩原鲤(学名:Procypris rabaudi)为鲤科原鲤属的鱼类,俗名水子、黑鲤鱼、岩鲤、墨鲤,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在长江上游渔业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不高,但它具有体腔小,肉原质嫩,味鲜美等优点,为人们所喜爱的上等经济鱼类。

随着长江上游支流筑坝闸的增加,阻隔了岩原鲤迁徙至产卵场的通路;再者高强度捕捞,尤其是大规模的电捕,对其资源的破坏极为严重;加之沿江工厂污水排放造成水质恶化等致危因素影响,而本种鱼类生长速度较为缓慢,群体得不到及时补充,故野生群体正趋于逐年减少。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岩原鲤

别名:

水子、黑鲤鱼、…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辐鳍鱼纲

亚纲:

新鳍亚纲

目:

鲤形目

科:

鲤科

亚科:

鲤亚科

属:

原鲤属

种:

岩原鲤

分布区域:

长江中上游支流…

形态特征

岩原鲤体长为体高的2.83~3.21倍,为头长的3.88~4.66倍,为尾柄长的5.18~6.42倍,为尾柄高的6.45~7.57倍。头长为吻长的2.57~3.61倍,为眼径的5.04~5.86倍,为眼间距的2.47~2.89倍,为尾柄长的1.22~1.76倍,为尾柄高的1.51~2.0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8~ 1.47倍。

体侧扁,呈菱形,背部隆起成弧形,腹部圆。头小,呈圆锥形,吻较尖,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唇厚,唇上有不大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小鱼则完全没有。须2对,后对比前对略长,鱼眼径约等长。眼大。侧线平直,侧线鳞43-45个。背、臀鳍刺均特别强壮,后缘有锯齿。背鳍外缘平直,基底长,分枝鳍条为18-21;背、腹鳍起点相对。胸鳍长,末端达腹鳍起点。头部及体背部深黑色或黑紫色,略带蓝紫色光泽,腹部银白。每一鳞片的后部有1黑斑。尾鳍后缘有1黑色的边缘。在生殖期间,雄鱼各鳍为深黑色,头部有珠星。

岩原鲤鳃耙短,呈枝针形,排列较密。下咽骨中长。后臂稍弯,其长略短于前臂;咽齿近锥形,顶端稍钩曲。鳔2室。后室长于前室,约为前室长的2倍,未端圆形。肠长。盘曲多次,肠长约为体长的2倍。腹膜银白色。

查看全部

生活习性

岩原鲤属于广温性鱼类,其生存 岩原鲤 水温为1.5℃-37℃,生活适应温度范围为2~ 36℃ ,最适摄食长生温度18~30℃ 。水温在8~9℃ 以上时开始摄食,但摄食量占体重的比例较少,约为0.3%~0.5%,水温31~31.5℃ 以上摄食欲明显减弱。水温超过35℃ 时基本上停食。在溶氧2.0~2.5 mg/L时仍能正常生活,最佳摄食生长溶氧量为3 mg/L以上,当饲养水体中溶氧低于0.75~0.93 mg/L时开始浮头,当溶氧低于0.55 mg/L时鱼迟钝,呼吸频率加快而产生死亡。正常活动及摄食生长的pH值范围为6.5~8.8,pH值低于5.8或高于9.2基本上停止摄食生长及体色产生变化为灰白色。

岩原鲤大多栖息在江河水流较缓、底质多岩石的水体底层,经常出没于岩石之间,冬季在河床的岩穴或深沱中越冬,立春后开始溯水上游到各支流产卵。最小成熟年龄为4龄,产卵期在2-4月,产卵盛期在2-3月,据渔民反映,秋季(8-9月)也有产卵的亲鱼活动。产卵场一般分布在支流急滩下,底质为砾石的二流水中。卵淡黄色,卵产出后粘附在石块上发育。生长速度较慢,一般4龄鱼才达0.5公斤左右;10龄鱼的体长为59厘米,体重4公斤;常见个体为0.2-1.0公斤,据记载最大个体可达10.0公斤。

解剖观察岩原鲤的摄食消化系统表明,其咽齿形状、肠管长度均与杂食性偏动物性食物有关。分析其摄食的对象为底栖生物、水蚯蚓、摇蚊幼虫、蜉蝣目和毛翅目幼虫、小螺、小鱼虾、淡水壳菜等软体动物,寡毛类,腐烂的高等植物碎片,浮游动物等;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岩原鲤也能食用人工配合饵料(含蛋白质为40% ~43%)。

查看全部

分布范围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支流、云南分布于金沙江等,多见于江河中底质多岩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乐山、重庆丰都。


营养价值

岩原鲤体厚、体腔小,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肌间刺少、含肉率高,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6克、脂肪4.5克及钙、磷、铁等矿物质特别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上等名贵食用经济鱼类。   由于江河的环境污染,江河与湖泊间因水利设施阻隔对鱼类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天然水体中遭受长期酷渔滥捕资源严重减退,岩原鲤在长江中下游江段及支流水体中基本上处于濒于灭绝。现已列为国家易危物种,为上等经济鱼类。亩产量可达350公斤,亩产值在70000元左右,是现代渔业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的重要经济鱼类。现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三峡以上江段)的干支流流域的水体中,嘉陵江、岷江、沱江、渠江、酉水、赤水河以及金沙江中下游等江河有少量的分布。   岩原鲤的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5千克,生长速度一般,杂食偏肉性饲养饵料耒源广而对人工配合饲料利用率较高,病害少和适应性广等优点,适合于我国绝大部地区的池塘、湖泊、水库、集约化等途径饲养。我国如今已经开展岩原鲤人工繁育苗种和人工饲养技术的研究获得成功,由于市埸前景较好及饲养经济效益高,可成为淡水名贵鱼类的人工养殖品种。


保护方法

岩原鲤驯养及人工繁殖技术.

根据岩原鲤的自然生活习性,改建生态模拟池,将岩原鲤过渡暂养,再转入专养池驯养,使驯养成活率显著提高。通过人工调控,使孵化水温保持在22-24℃的范围内,大大提高了孵化效果,创造性地解决了孵化率低的关键问题。驯养成活率、催产率、孵化率、鱼苗成活率也分别达到85%、85%、75%、85%以上。

接产条件或技术要点:专业养鱼池,水源、光热充足,水质优良,排灌方便,优质专用饲料,熟练投喂技术,交通方便。

查看全部

人工繁殖

1.材料   催产药物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地欧酮马来盐酸(DOM)、促性腺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聚维酮碘。工具亲鱼夹、一次性注射器(1mL、5mL、10mL)、镊子、研钵、量筒、温度计、秤、托盘天平、解剖盘、面盆、毛巾、纱布、药棉等。   2.方法   野生岩原鲤的采捕和运输亲鱼来源于丽江市华坪县新庄河流域及其支流中收捕的野生岩原鲤;在当地鱼塘进行1周左右的暂养,待亲鱼恢复自然状态后再运输。驯化养殖到达塘边后,使用聚维酮碘涂抹鱼体伤口   消毒,放养于池塘进行驯化养殖。亲鱼池面积以2亩~2.5亩为宜,水深2.0m~2.5m。2月份~3月份主要投喂精饲料(即大麦、玉米、豆饼、菜饼、鱼粉等按一定比例配制成颗粒饲料)。池水透明度保持在40cm左右,平均1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4。每个月全池遍撒生石灰,浓度为40mg/L,pH值保持在7.6~8.6。产前每天冲水3小时~5小时,以刺激亲鱼性腺发育。   3.人工催产繁殖   亲鱼选择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水温在19℃~27℃时,选择体质健壮、体形肥满,发育情况较好的鱼进行催产。此时,轻压雄鱼后腹,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遇水立即散开;雌鱼生殖孔红肿,腹部略显卵巢轮廓即可。注射催产剂采用2次注射法,注射部位为腹鳍基部,保证亲鱼发情时间较一致,提高产卵率、产卵量和受精率。水温25℃时,2次注射的间隔时间为12小时,效应时间为10小时~11小时。催产剂量为雌鱼第1次注射LRH-A210ug+DOM4mg+HCG1000IU/kg;雄鱼减半。人工受精。采用剖雄鱼取精巢、雌鱼挤卵的干法人工授精。用事先准备好的滑石粉悬浮液(脱粘剂)慢慢地倒入盛受精卵的盆中,一边倒一边用羽毛轻轻地搅拌,这样受精卵不会出现结块现象。悬浮液变清后,撇出上层清液,再逐渐边加入悬浮液,边搅拌。这样重复操作3次~4次,经20分钟,受精卵全部呈分散颗粒状即可移入孵化池中孵化。在进行人工授精的过程中,应避免精、卵受阳光直射。人工孵化。将受精卵布于孵化格的网片上,在孵化池中采用静水曝气在23℃水温下孵化。同时专门设置一个面积为2亩的晒水池塘,水经过3次过滤处理后,才能作为孵化用水。为防止水霉病的感染,受精卵进入孵化池前,用霉菌净浸卵10分钟~15分钟后,才进入孵化池;在鱼苗出膜前,水质要定期用霉菌净进行消毒。鱼苗出膜后,待卵黄囊基本消失、鱼苗具有游泳能力、能主动觅食时,及时下塘进行苗种培育。

鲤科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看了又看

热门图片

放大图片+

热门百科

查看全部+
  • 银鲨别名黑鳍袋唇鱼,是鲤科袋唇鱼属鱼类。其成鱼体长约30厘米,身体呈流线型,背鳍、尾鳍大而尖锐。…
  • 铜鱼Coreius heterokon 属鲤形目,鲤科,鱼句 亚科,铜鱼属。地方名:金鳅、水密子、…
  • 鲴鱼是鲤形目鲤科鲴属中小型鱼类。身体侧扁,腹部圆,有的在腹鳍至肛门间具腹棱;头小,…
  • 彩虹鲨是鲤形目鲤科野鲮属鱼类,别名红鳍野鲮、红鳍鲨。成鱼体长12厘米,体呈长梭形,侧稍扁。…
  • 条纹小鲃是鲤科、小鲃属鱼类,又称“七星鱼”、“红眼圈”等。体小,侧扁;吻短而钝;口小,…
  • 虎皮鱼又名四间鱼、品品鱼等。隶属鲤形目鲤科,热带淡水鱼类。其体高,侧扁略呈卵圆形。体呈浅黄色,…
  • 体高,侧扁。背、腹缘均隆起。吻较尖,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下唇侧瓣间隔颇宽。下颌外露,具锐利角…
  • 武昌鱼,鲤科,鲂属。 上世纪50年代由易伯鲁等30多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人员发现梁子湖中有一…
已加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