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一种,鲤形目, 鲤科。分布在分布在中国大陆各大水系。体扁薄,呈卵圆形。口角无须。下咽齿1行,齿面平滑。侧线不完全,仅在前面4~6片鳞上具有侧线孔。
基本信息
标准长为体高的2.0—2.3倍.为头长的3.5—4.0倍,为尾柄长的4.0—4.4倍,为尾柄高的7.8—8.2倍,为背鳍基部长的2.8-3.2倍。头长为吻长的2.5—3.0倍,为眼径的2.5—3.0倍.为眼间距的2.0—2.3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1.5倍。体侧扁且高,头后背部向上隆起甚高。背部呈弧形,腹部在胸鳍以后向下凸出.身体略呈卵圆形。头小,口端位.略呈弧形。吻短,约与眼径相当,末端稍尖。口角无须。眼大,位于体侧 中线上。鼻孔小。位于眼前缘上方。鳃耙短小。咽齿齿面平滑,无锯纹。背鳍外缘稍向外凸出,基部较长,其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稍后,最后1根不分枝鳍条较硬。胸鳍较小,末端稍尖.后伸不达腹鳍基部。腹鳍亦较小,其末端后伸几达臀鳍起点。臀鳍基部较长.外缘稍凸出,其起点约与背鳍第四根分枝鳍条相对,最后l根不分枝鳍条较硬。尾鳍叉形,上下叶等长,末端稍尖。肛门靠近腹鳍后端。侧线不完全.仅在鳃孔后上部有4—6个侧线鳞。在生殖季节雄鱼吻端两侧各有一簇隆起较高的白色珠星,同时在眼眶上部亦有l-2列珠星。雌鱼产卵管很长。生活时体侧上半部的鳞片后部为浅灰褐色。带有浅绿色光泽。尾柄中央有一条纵行浅黑色条纹,并带有浅绿色光泽,向前伸至背鳍基部中点的下方。鳃盖后上方有一黑绿色的斑块,侧线鳞后有一条不十分明显的横行淡绿色斑纹。雄鱼在生殖季节有鲜艳的“婚装”,眼上部呈朱红色,臀鳍具有黑色饰边。雌鱼的腹鳍和臀鳍为浅黄色。高体鳑鮍是一种小型鱼类,个体小,生长缓慢,经济价值低,在渔获物中所占比例极小。食物主要是藻类和植物碎屑.摄食量较大。第一次性成熟为1龄,生殖季节在3—5月,卵产于瓣鳃类的鳃水管中,受精卵固着在鳃瓣之问.随着其鳃水管中水的流动进行发育孵化。
根据野外观察, 高体鰟鮍栖息在水流较缓的溪河、水沟、池塘或稻田等水体中。仔鱼期聚集成团, 多停留在靠近河岸的水草边缘或无水草的近河岸上层水域, 营浮游生活; 仔鱼期末, 则在水草边游弋, 有斜向游动、平游和旋转游动3 种方式, 有时也侧身跃游, 并有一定的避敌能力和行为。幼鱼、成鱼生活在中、下层水域。高体鰟鮍喜集群生活, 但在产卵期营分散生活, 并有将卵产于蚌内的习性。 根据观测知: 其生活的自然水域温度范围是4-40摄氏度, 透明度10-15 cm, 含氧量范围0.7-10.8mg/L, pH 值一般在6.5-7.5。
高体鰟鮍为杂食性小鱼。根据96尾野外固定标本前肠内含物在解剖微镜下的解剖分析及室内饲养得知: 高体鰟鮍在野外采食水蚤( Cladocera spp. ) 等枝角类, 轮虫( Rotif era spp. ) , 摇蚊幼虫( Chironomus spp. ) 等水生昆虫幼虫, 硅藻( Navicula spp. ) , 团藻( Gonium spp. ) , 水绵( Spirogyra spp. ) 等水生植物 , 而且水绵是其最主要的食物; 室内饲养时仔稚鱼用熟鸡蛋黄或生豆浆饼作为饲料,进入幼鱼期后用金鱼饲料喂养。高体鰟鮍没有繁殖期停食的习性。
高体鰟鮍广泛分布在中国大陆各大水系!
鳑鲏平时生活于静水水体,水草茂盛的环境中,喜群游。杂食性,食物为水草、高等植物的叶片、藻类、沉淀的有机物、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和枝角类等。多数种类性成熟年龄1龄,最长寿命为4-5龄。产卵期在4-6月,5月中旬最盛,分批产卵。繁殖期在4月底5月初,产卵于蚌类的鳃瓣中。常见于湖泊、池塘以及河湾水流缓慢的浅水区。
鲫鱼(学名:Carassius auratus,简称鲫,俗名鲫瓜子、月鲫仔、土鲫、细头、鲋鱼、寒鲋…
红尾鱼,俗称:红尾巴梢、尖嘴,学名为蒙古红鱼白、拟赤梢鱼。属鲤形目,鲤科,鳊亚科。红尾鱼肉瘦少脂肪…
松潘裸鲤,Gymnocypris potanini ,鲤科裸鲤属的一种鱼类。体长,稍侧扁。头锥形。…
小鳈,学名:Sarcocheilichthys parvus ,俗名:荷叶鱼、红脸鱼,为鲤科、鳈属…
三角鲂,学名:Megalobrama terminalis ,因顶鳍高耸、头尖尾长,从侧面看近似三…
贝加尔雅罗鱼,Leuciscus baicalensis,地方名为小白鱼、小白条,鲤科雅罗鱼属的一…
云南华鲮,学名:Sinilabeo yunnanensis ,为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华鲮属的一种鱼类…
鲮是鲤形目鲤科鲮属鱼类,又名土鲮、鲮公。体梭形,侧扁,腹部圆,无腹稜,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头短,…